当前位置:

文紫湘:寻觅潇湘

  “潇者,水清深也”。“潇”是形容词,是“湘”的修饰语,潇湘指的是清深的湘江。不只大地上有一个现实的潇湘,更有一个诗化的潇湘,洇染文脉,令人神往。

  何谓潇湘?潇湘何在?江山无限风光好,神州何处觅潇湘?

  首先,潇湘是一条河,指湘江。《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潇”是形容词,是“湘”的修饰语,潇湘指的是清深的湘江。盛唐之前咏潇湘,所指即湘江。

  盛唐之后,作为水名,潇、湘各有所指,即是湘江上游的两脉源流——潇水和湘水。潇水发源于九嶷山野狗岭,在今永州市蓝山县境内,一度叫营水、深水;湘水发源于海洋山,在今广西桂林兴安县境内,亦称海洋河。二水各流三百余里,在永州市区零陵古城边相会。合流之处,双洲横陈,被称为潇湘渚。俗呼小洲为蘋洲,或蘋岛。唐代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有“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之咏,其道义挚友刘禹锡也有“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之叹,都提到了潇湘渚——蘋岛。“蘋洲春涨”“潇湘夜雨”等景观文化原生地,就在蘋岛——潇湘渚。范仲淹《岳阳楼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也明确指向这一区域。清乾隆年间曾任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的零陵人眭文焕父子在岛上建蘋洲书院,至光绪十年邑人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捐资重修,为湖南四大古书院之一。

  潇湘既是湘江流域的统称,也是潇湘二水合流地区的代称,更是潇湘渚——蘋岛的特指。历代文人咏潇湘,多为泛指。咏河流,咏洲渚,咏流域水土,由所指而能指、而形而上,意蕴浩淼而辽阔。潇湘风情,不独体现在旖旎的自然风光,更流荡于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琴曲等多重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作为文学意象的潇湘,最早出现在东汉无名氏《湘江渔者歌》中:“潇湘秋兮水纭蒸,芙蓉落兮雁南宾。期美人兮江渚,岁暮兮苍梧云”。三国时期曹植《杂诗四首》“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也是较早的吟咏。汉代以前诗歌中潇湘出现的频率比较低,流传至今的只有几首。从汉代起,潇湘得到了诗人们的垂青,文人咏潇湘的篇章逐渐增多,至唐代迅速增加,到宋代则更被频繁使用。至元、明、清时,潇湘已从单一的诗歌体裁中延伸到了元杂剧、明清小说中。《红楼梦》的问世,把潇湘的文学意象推向了高峰。曹雪芹在大观园内设置了一处潇湘馆,安置“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主人翁潇湘妃子林黛玉,寄寓着对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向往。

  在绘画领域,自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卷》开始,画家描绘江南山水、潇湘风物。至宋代宋迪创作系列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沈括《梦溪笔谈》)由此,潇湘和“潇湘八景”逐渐成为经典绘画主题,升华为一种独特的美学境界。大书法家、画家、诗人米芾看了宋迪《潇湘八景图》后很是欣赏,特意为《潇湘八景图》作小序、总序和题画诗,备极推崇。时人集资在长沙府湘江边上修建八景台,陈列《潇湘八景图》书画作品,以供世人观赏。自此,涌现出大量潇湘题材的文学绘画艺术作品。宋以降著名的艺术家,如苏东坡、文征明、李梦阳、唐寅、郑板桥等皆有潇湘题材的绘画或诗词行世,极尽对潇湘意蕴的赞美与讴歌。唐岑参“潇湘在帘间,庐壑横座中”,李成用“鸿雁哀哀背朔方,余霞倒影画潇湘”;宋苏轼“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秦观“香篆暗消鸾凤,画屏萦绕潇湘”,无不沉湎于潇湘意象的自然之美、情彩之意、传神之象。作为独特的审美追求,“潇湘八景”意象还漂洋过海传至日本,衍生出日本的“潇湘八景”和潇湘八景园林文化。

  在文学意象和美学境界双重作用下,潇湘意境更成为文人士子痴迷向往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加之中华人文始祖,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使潇湘的源头九嶷山成为迁客骚人心向往之的神圣之地。因为山重水复、山水迢遥,难得一至,愈加引发追怀圣贤、寄寓理想的感慨。“斜月沉沉藏海雾,矶石潇湘无限路”(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心期身未老,一去泛潇湘”(李商隐《宿韦津山居》),恨不能身生两翼,飞往那理想的梦境之地。附会在古琴曲《潇湘水云》创作灵感的故事,最能体现这般心思。人们更乐意把表达江南意韵与淡远恬适心境的琴典理解为诗人感慨国破山河碎、理想不能实现,惆怅徘徊的愁绪。“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夜深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诗人心中的万般幽怨,深深地植根于迷蒙凄艳的潇湘意境里。

  唐代杜荀鹤《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另辟蹊径,倾心赞美,洋溢着一股清新激荡的情愫。宋代诗人陆游,一句“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偶读旧稿有感》),更是把潇湘意象的审美价值,推至无以复加的高妙之境。

  不只大地上有一个现实的潇湘,更有一个诗化的潇湘,洇染文脉,令人神往。

  (本文原载2018年4月6日《中国旅游报》)

来源:红网永州站

作者:文紫湘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2018/04/09/18535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