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进千年瑶寨香草源——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2月5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庙子源村香草组,村民们排练山歌。除夕夜,瑶家人将上演长鼓舞、瑶家长桌宴、杀年猪、打糍粑、成年礼仪等活动庆祝新春。

2月5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庙子源村香草组,村民们排练山歌。除夕夜,瑶家人将上演长鼓舞、瑶家长桌宴、杀年猪、打糍粑、成年礼仪等活动庆祝新春。

    相关链接:【直播香草源】芒果谣平台 助力江华瑶族山村扶贫

  红网永州站2月6日讯(通讯员 唐建国)“三分石一水三分,香草源为正源,九嶷山的灵气在香草源。”春节将至,《新春走基层》的记者团队走进江华探寻香草源,寻找香草的源头。

  这是一个世外桃源

  从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城沱江镇出发,车行约116公里,在大瑶山海拔900米以上的最深处就是香草源——竹林松杉掩映着的瑶族山寨。香草源入口处有雌雄两株千年红豆杉。右边峡谷,流水飞瀑,如龙吟虎啸。香草源是潇水的发源地之一,溪涧纵横,如翡翠,似碧玉,婀娜多姿,纯净透澈,滋润着这个世外桃源。

  置身香草源,放眼四望尽是绵绵不断的青山,如一幅雄浑的巨幅山水画卷,原始、自然、野趣……在香草源,可以徒步攀登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峰2座。步行30多公里,穿越原始丛林,涉过潇水源头,在瑶山最深处,“一脚踏四县”。同时可看到江华香草源、道县湘源温泉、宁远九嶷山三分石、蓝山板塘国家森林公园的迷人风景。

  香草源,属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的一个原生态自然村。它所在的行政村——庙子源村有280户近1270余人,而香草源组有74户280余人。这个湘江源头的湘江乡,其实应该叫“香江乡”——因为香草源盛产野生香草,所以源于此的麻江又叫香江。麻江两岸,青山如黛。传说这条河里的水是九条龙的唾液所积,聚天地之灵气,香草源又多了几分仙气。香草源是一个时跨千年的古瑶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有散落山间、抱朴守拙的瑶寨木楼,有独具一格、世代传承的高山瑶俗,有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世居山民,令误入桃源深处的外人流连忘返。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传说上古时代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来到九嶷山下,感应到了亡夫的魂灵,不禁泪流成河,汇成潇水河;泪洒竹林,化成了斑竹;二妃一缕香魂归九嶷,化作了这里漫山遍野的“爱情草”——香草。从此,这里就叫做香草源。

  有诗为证:“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唐·刘禹锡《潇湘神·湘水流》)至今,香草源仍遗留有舜皇古道和二妃古庙,述说这流传千古的勤政爱民和忠贞爱情的故事……

  村后面那座黄龙山,海拔1800多米,是江华的制高点,九嶷山的主峰之一,也是江华、道县、宁远、蓝山4县边界的交汇点。险峰、峡谷、溪涧、瀑布,步步风光,自然的原味风景都在此集合。穿越莽莽原始丛林,登上山顶,山上长了大片斑竹和野生香草。

  “江华瑶山山歌多,出门三步歌绊脚。”香草源由于一直隐藏大山中,瑶族的风俗民情还保持得原汁原味。瑶家人的长鼓舞、“跳九洲”、瑶家坐歌坛、山歌对唱、杀年猪、打糍粑等展现了“神州瑶都”的民生底色。

  在香草源,除了看风景,品民俗,登高穿越丛林,还能领略到香草源最初推介者、江华本土作家陈茂智先生以香草源为故事原型地创作的长篇小说《归隐者》。2012年12月4日,陈茂智推出24万字的《归隐者》,讲述了一个名叫程似锦的落魄男人,因身患绝症,厌倦官场,对人生彻底绝望,在寻找解脱的流浪中,突然闯入偏远的南方山林——香草源。在这个古老瑶寨,他在“神医”卢阿婆和“混世奇才”邓百顺、吴盖草的影响下,逐渐融于了这方水土,身心的累累伤痕得到良好的医治……

  这里孕育一个脱贫新希望

  庙子源村有280户1270余人,都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瑶民,脱贫是大家多年的期盼。

  “过去,村里的瑶胞们以伐木为主,我们一般都会到大瑶山里打野鸡、挖药材,大家都管我们叫做‘吃山瑶’。如今国家保护生态绿色资源,禁止砍伐森林。”村支书冯怀军介绍说,瑶胞们就没有了收入来源。村里人多地少,全村只有2000多亩土地,贫困人口就占了全村的一半。冯怀军说:“扶贫工作队来了后,现在瑶胞们日子过得好了,也懂得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清明节左右种植,霜降时出姜。亩产8000多斤,按市价每斤5元至10元不等,每亩收入可达5万以上。还可以提前卖仔姜。”庙子源村瑶族种植大户盘玉金介绍,自己原本打算种植反季节蔬菜,扶贫工作队建议他试种生姜,他和村里瑶胞尝到了甜头。

  “辣椒通过烘干等办法,保质期就很长;生姜通过窖藏,可以保存1年以上,这也解决了物流配送的问题。”冯怀军说,经过1个多月的调查,湖南广播电视台扶贫工作队和乡政府及村支两委商议决定,出路是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引进了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都看好的小黄姜和小米椒。为此,几名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带头,扶贫工作队还请来专业能手手把手进行示范。由于村里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较适宜,小米椒和生姜产量比其它地方都高很多。同时,扶贫工作队又带着瑶胞们积极到周边市县跑市场。去年,1万多斤生姜10天就销售一空。

  “以前,由于深山里高寒山区气候制约,1亩田只能种植1季稻谷,产量还不够1家4口人吃1年。去年香草源试种生姜,30余亩的毛收入就有100来万元。”冯怀军说,下一步,瑶胞们与扶贫工作队准备成立合作社,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和品牌效益。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