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州市全力打造“一户一产业工人”升级版

  从永州市区驱车近2个小时,来到位于新田县的东升富硒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放眼望去,在秀峰山的环绕下,绵延而去的近万亩绿油油的蔬菜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蔚为壮观。

  在绿海之中,陆中福正和村民们在采摘蔬菜,曾经远离秀峰山的他,回到家门口干上了出口蔬菜的工作。

  “在家赚得不比外面少,还可以照顾家里。”在东升蔬菜基地周边的几个村落,每年有600多“陆中福”们通过蔬菜采摘、精选和包装培训后在东升蔬菜基地上班,加上种植、培育和物流人员,上岗人员多达1400余人,每人年增加收入近3万元,而这只是永州9县2区施行“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的一个缩影。

  就在今年年初,我市迈开了“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步伐,点亮了脱困解困成绩单,近2万名困难职工、农民工通过学习一技之长,走上了脱困解困之路。全市依托各县区、各村镇的产业特色,打造“一户一产业工人”升级版。

  让思想冲出“一户一产业工人”的“闸门”

  “学习经验,但不能重复老路,永州要因地制宜,有自己的特色。”去年12月底学习回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杨海河就意识到,抓住困难职工、贫困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就是抓住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作为湖南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永州可以乘着国家扶贫攻坚的东风,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让思想突破扶贫固有模式,走一条自己的路。

  “可以让培训形式更灵活”“要把政府的培训资源整合”“探索扶贫资金、金融信贷的扶持政策”“要因地制宜,发挥当地产业优势”…… 3月下旬,在市委书记陈文浩的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张严的精心组织下,永州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领导小组成立,市总工会、人社局、财政局、教育局、农业局、民政局、经信委等十多个成员单位的智囊团齐聚一堂,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意见辩论中,一份《关于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的意见》正式出台。

  “培养工程由政府买单、‘九补两贷三扶持政策’等政策资金保障机制成为《意见》最大的亮点。”杨海河说,有了政策和资金,向下就要找项目、找办法,要少走弯路、上下有效结合,就必须冲破思维定势、路径依赖。除了借鉴、参考外地经验,小组必须放眼四望,看项目、看企业、看城镇、看农村,躬身亲行,探访下岗困难职工、走访贫困农民工,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为让‘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契合永州水土,仅工会工作组就兵分6路深入各县区‘侦察’。”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吴红燕告诉记者,工会深入社区、村组,按照“乡镇(街道)建档立卡,县区核定汇总”的要求,为困难职工、农民工建立动态培训资源数据库,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对应他们的要求,“一户一施策”,量身定制培训计划,“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扶持创业)——维权服务”的模式初具雏形。

  让市场开启“一户一产业工人”的“大门”

  “我将统贷统还的4万元扶贫贷款委托公司投资,每年有近5000元的红利。”“我与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合作建养猪基地,拿到无抵押贷款40万。”没有资金,政府出资出人帮你投资理财;没有项目,政府把项目、资金引进家门……这样的好事,让江华的特困农户贺常珍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而张祖雄至今都有点不敢相信一张合同就贷到巨款。

  “今年,江华在兜底1.8万名无劳力、无能力、无资金的特困人口中开展小额贷款帮扶,1.47亿元资金已经贷款到位。”江华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冯云告诉记者,融合金融扶贫、以市场为导向、与县里龙头企业相结合的模式,让“一户一产业工人”在江华得到拓展与延伸。

  “零负担,纯收益。”一方面,特困人口每人可以贷款1万元,委托神州瑶都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投资,由公司还本付息,前三年“贺常珍”们每人每年享受300元固定扶持;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像张祖雄这样与温氏合作的农户,可获得无抵押贷款启动养猪项目,而温氏也为农户统一提供猪苗、饲料、药品疫苗、技术指导等服务,成品猪由温氏公司提供保底价回收。

  6月,在道县,裴德华刚刚送一批学员前往厦门友达光电公司工作。“零距离、高薪酬。”2010年,裴德华与永州市工贸学校的外省外派劳务、农民工培训基地共同投资的3500万元开办了深永发电子有限公司,这个“校中厂,厂中校”探索出一条“按需定培”的市场培训之路,已陆续为省内外电子及相关企业培训、输送人才近千名。

  “工会+企业(基地)+培训+岗位+脱贫的模式让‘一户一产业工人’在道县更具可行性。”道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廖必璋告诉记者,全县有16家深永公司这样的校办企业,订单、定岗、定向培训颇具特色。几年来,不仅为30多家知名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8983人,也带动了上万个职工、农民工家庭脱困解困。

  在我市,还有许多像江华、道县一样的县区,着手破解资金、政策等体制性瓶颈,结合县区的市场产业特点,让培训活力得到有效释放……一波波“一户一产业工人”的发展浪潮,在永州大地涌动。

  让群众敞开“一户一产业工人”的“心门”

  初夏时节,祁阳县观音滩镇八尺村嫩绿初显,湿地、古树、古建筑焕发勃勃生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让这个古老的人文村落顿时热闹起来。八尺村打出的这张乡村旅游品牌让村民每年人均增收达8000元以上,解决了村里200人以上的就业问题,还带动80余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八尺村以发展品质乡村为突破,整体培训提升农庄从业人员素质,产业越做越大。”祁阳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何晓松说,为有效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县里相关部门领导走镇串村,宣讲、解释相关政策,打造“一村一品牌”行动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拥护。八尺村的品质乡村旅游、七里桥镇虾螃湾村的湘君白茶、梅溪镇中荷村龙虾立体养殖基地……祁阳村民“自建”与“外联”相结合,让“一户一产业工人”在祁阳乡村遍地开花。

  让特色 绽放“一户一产业工人”的活力

  新田县的“智慧新田”大数据平台,形成了“天上有云,空中有网,地面有格,手中有端”的平台优势,也已经融合到了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维权帮扶等领域,使困难职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贴心服务;江永则将传统的“五香农产”与互联网科技深度融合,通过举办电商培训班,带动农民工就业创业,电商经济方兴未艾;宁远以烟叶为依托,将烟草种植、烘烤与农民工培训相结合,带动就业脱贫……

  “‘一户一产业工人’在永州不仅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且全面升级。我们户户有对策,村村有品牌,县县有特色 。”市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邓春成说,今年以来,全市已整合各类资金4100多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310多期,培训学员3万多人次,近2万名困难职工和农民工通过培训顺利实现就业。下一步,“一户一产业工人”将打开城市困难职工的心门,各级工会干部、全市各级劳模、创业能手、“双联”干部将与3000多名城市困难职工结成对子,“一户一产业工人”将在永州城乡遍地开花。(永州日报记者 胡纯亮 通讯员 唐新辉)

来源:胡纯亮

作者:胡纯亮 唐新辉

编辑:刘林霞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