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杨蔚然通讯员 胡翠娥
指导专家汤伟 副教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针灸推拿科
小儿推拿法的历史渊源与功效
意义——小儿推拿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的目的。
渊源——其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湖南省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是我国目前小儿推拿的主要流派之一,起源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创建于19世纪70年代,历经六代传承发展至今。第四代继承人刘开运名老中医,曾于上世纪60年代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设小儿推拿专科门诊,因对小儿夜啼、遗尿等小儿杂病疗效显著,被尊称为“夜啼郎医生”。
2012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与吉首大学联合申报的“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获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医院以此为契机,聘请了刘氏小儿推拿第五代主要代表性传承人邵湘宁教授为小儿推拿学科带头人,并聘请第六代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汤伟担任负责人,重组小儿推拿团队。
功效——在操作时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特别是对小儿发热、咳嗽、过敏性鼻炎、厌食、腹泻、便秘、夜啼、遗尿等疗效尤佳。
推 推以通之
根据其操作形式的不同,有直推,旋推,分推之别。功能特点是推以通之,即开通关窍,疏通经络,祛除邪气,调节脏腑,适用于小儿各种疾病的治疗。其中,直推重在祛邪,多为清法;旋推重在补虚,多为补法;分推即分阴阳,重在调和人体的阴阳。
拿 拿以强之
将拇指和其他手指对称用力,连续一紧一松,拿起某一穴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动作缓和而有连贯性,力宜适宜,避免突然性。拿法是具有强心通络之功,即拿以强之,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等危重病症抢救及推拿收尾。常用穴位有肩井、合谷、承山。
揉 揉以散之
用拇指指端或食指指端,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紧紧附着于穴位做和缓回转的揉动。除用食指指端外,还可运用鱼际部或掌心或掌根做揉法。由于所用部位不同,故分别称之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小儿推拿中常用的是指揉法。根据操作形式不同,分为旋转揉和往返揉。揉时着力点按定穴位,手指不离皮肤,力宜轻揉均匀,速度宜快,200~280次/分钟。
特点是揉以散之,即具有理气导滞、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之功,多用于胸胁腹部胀满疼痛、食积、呕吐、发热、便秘甚至昏迷、惊风等病症的治疗。
按 按以止之
用指尖或螺纹心按压穴位上。按而不动,逐渐向下用力,力量适度,避免过猛而产生抵触。功能特点是按以止之,即有止痛、止呕吐、止咳喘、止泻等功能。临床上单独使用较少,往往与揉法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
小儿推拿法部分复式操作法
1.运水入土
患儿坐位或仰卧位,术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使掌面向上,另一手拇指外侧缘着力,自患儿肾水穴推起沿手掌边缘,经掌横纹、小天心,推运至拇指端脾土穴止,呈单方向反复推运100~300次左右。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腹胀、泻痢、疳积等病症。
2.水底捞明月
医者持患儿左手四指,掌心向上,先滴一二滴凉水在掌心,用中指在内劳宫周围旋运之,并结合以口吹气,边吹边旋运推之(以不超过18口气为限)。清心火、退实热。
3.打马过天河
患儿坐位或仰卧位,术者坐其前。用一手捏住患儿四指,将掌心向上,另一手的中指指面运内劳宫后,再用食、中、无名指三指由总筋起沿天河水弹打至洪池穴,或用食、中指沿天河水弹击至肘弯处,弹击约20~30遍。此法清热通络、行气活血,用于治疗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上肢麻木抽搐等实热病症。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杨蔚然
编辑:张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