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管手机实名制落实难 部分运营商“睁只眼闭只眼”

监管手机实名制落实难部分运营商“睁只眼闭只眼”

资料图:手机SIM卡

  监管打击手机实名制落实难,明察暗访必不可少,而结合号码黑名单进行溯源追责,也许能够让监管工作变得更加精准有效

  进入2月,连续两则关于手机实名制的新闻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其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规范电信服务协议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始正式施行,不提供实名就将被断网。

  其二,工信部组织对虚拟运营商新入网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进行了抽查暗访,被暗访的186个营销网点中,违规网点达22个,涉及14家虚拟运营商。

  一边是监管部门的明令禁止,一边则是部分运营商的“跑冒滴漏”,两则新闻对比着来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业现状显而易见。

  过去的2016年,虽然运营商承诺新入网用户百分百实名制,且落实了上亿用户的实名补登记,可这涉及公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手机实名,显然还有漏洞。

  无利不起早,部分运营商对实名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显然是利益考虑。相比不法利益的诱惑,如果只靠自上而下的监管,很难实现对遍布各地的营销网点的管控。这个时候如果换一个思路,对未实名手机号的来源进行监管,在操作上或许会更容易。

  比如,无论是公安部门还是一些互联网企业,都对处于活跃期的涉及不法行为的手机号码进行了标记,甚至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号码黑名单。如果对这些号码进行溯源追踪,毫无疑问会追查出漏洞的源头。

  此外,据媒体报道,在一些不法交易中,还出现了实名手机卡、身份证、银行卡等全套材料一起售卖的情况。这些“张冠李戴”的实名制手机,隐蔽性更强,危害也更大。这个时候进行溯源打击,不仅堵住了手机实名制的漏洞,也保护了公众的信息安全。

  最近几年,趋严的实名制管控让大部分手机进入了“白名单”,但“跑冒滴漏”却始终存在。打击不会停,但打击的精度和效率,应该成为监管部门优先考虑的问题。而结合已有的号码黑名单,对涉及不规范操作的运营商进行溯源追责,也许能够让监管工作变得更加精准有效。

来源:中新网

编辑:张钰茜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