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周辉霞 记者昨日从长沙市食药监部门了解到,2016年食药监部门接到的关于食药方面的咨询、投诉、举报共有1.7万余次,其中受理的投诉有1606次。从投诉举报的内容来看,食品类的最多,达到388起;保健食品类居第二位,达到58起。
食药执法部门提醒消费者,如果在网络上购买食品,要选择正规合法的电商平台,选择持证商家,并保存消费凭证,以便消费维权;若是在网上订餐,应选择距离较近并可短时间送达的餐饮单位;如果在实体店购买食品或保健食品,要选择正规的商家,保留购物凭证。
朋友圈购假药,退货不成被拉黑
张文(化名)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条附有药品奇特疗效及减肥效果照片的消息,商家承诺“假一赔十,无效全额退款”。
张文购买了3个疗程的产品并全额付款,等产品邮寄到手上时,他发现产品包装粗糙,无批准文号。张文用后,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他怀疑产品有质量问题,通过微信与卖家联系,要求退款,却被卖家直接拉黑,于是拨打12331热线投诉。经食药监部门核查,他才知道自己所购药品是假药。
消费提示:只有持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许可证》的网站,才可对公众销售药品。通过电子邮件、微博、微信、QQ空间、海外代购等未经监管部门许可的非实体店渠道购买药品、保健食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医疗器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消费者可通过国家食药监官网,核实网站中宣传或出售的药品,以及第二、三类医疗器械是否经过食药监管部门批准。
迷信假冒医疗器械,致突发脑出血
王爹爹患有高血压,所在社区有一家“高压电位治疗仪免费体验店”。工作人员告诉他,治疗仪可治疗失眠、高血压、糖尿病等。王爹爹以“内部折扣价”3600元买下一台治疗仪,其儿女在网上一查,发现治疗仪根本未注册,属于假冒医疗器械。王爹爹不相信查询结果,每天坚持用足40分钟,同时停服医院开具的高血压药,导致突发脑出血。
消费提示:消费者在购买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药品、保健食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医疗器械时,应先到食药监部门网站核实相应产品的备案信息,再谨慎决定是否购买。
盲信保健专家,买回“腹泻”茶
王奶奶在电视上看到专家推销降糖保健的神茶,于是打电话咨询,对方称该茶具有降糖神效。王奶奶购买使用后,第一天就出现了腹泻症状,停药后该症状持续近1个月,再联系对方时,就没有人接电话了。
消费提示:很多不法商家以“药品有副作用”为名,对保健食品、普通食品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各种疗效。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不要相信“药到病除”的宣传,要明白“免费活动”“专家义诊”中的骗局。
被要求预交保证金,最后上了当
张大爷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是食药监部门工作人员,说张大爷曾在某医院购买过的抗癫痫类药品已被监管部门查处,要返还药费,前提是他预交1500元至2000元保证金。张大爷预交了保证金,可时间过去很久,也没有收到返还的药费。
消费提示:凡是自称食药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给消费者打电话称可返还药费或推荐药品都是不可信的,建议消费者到正规医院或实体药店购买药品,以免上当受骗。
2016年食药消费维权大数据
17392次
12331热线接到食药方面的咨询、投诉和举报17392次。其中,受理了1606次。
95%
长沙市食药监部门接到的线上购物和线下购物的投诉比重分别为5%、95%。
388起
12331热线接到关于食品方面的投诉举报388起;保健食品类投诉居第二位,达58起。
记者手记
维护食品消费安全的破与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期间,长沙的工商、质监、食药监等市场监管部门,围绕民心关注的食品消费问题,开展了打击黑窝点、销毁问题食品等行动,从严、从重打击和查处问题食品及食品问题,消费者看到隐患被消除、监管在发力。监管部门作为把关人,严监管,重处置,可视为维护食品消费安全的“破”。
如何“立”?组织市民进企业、进厨房参观的体验活动,便是“立”的方式之一。对消费者来说,参观的过程是增长食品消费知识、建立消费信心的过程;对于生产者来说,这是奉行诚信经营带来的市场发展机会。两者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打破横亘其间的信息壁垒,夯实食品消费的信心,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辉霞
编辑:张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