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何冲龙:实施村支书职业化改革 开启乡村振兴战略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一、村支书职业化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冷水滩实践

  冷水滩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长期以来,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不好选、不好干、不好管”的现实窘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农村发展,迟滞了城乡统筹步伐。区委从人民群众对村级组织、村支部书记的现实需求出发,启动了以村支书职业化为重点的“软供给”改革。

  一是职业化的选拔。借村(居)两委换届之机,区、镇两级严把资格审查关,将年龄不超过57岁、具备高中以上学历、熟悉电脑操作作为必需的资格条件,将明显不适应职业化要求的候选人拒之门外。换届结束后,新任村支书平均年龄48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近50%。在优中选优的基础上,加强了业务能力培训,做到“专业对口”,提升工作能力。同时,区委出台政策,鼓励不超过50岁的机关干部竞选村支书,共选拔了50多名公职人员出任专职村支书,打破了“村支书只能在本地产生”的固有格局。

  二是职业化的待遇。2017年村级运转经费达到村均16万元。村支书月工资提高到2889元,是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倍,基本达到职业化的待遇需要。同时,对全区165个村的综合服务平台实行高标准新建或改扩建,村均投入超过100万元,服务平台办公面积村均达到700平方米,信息平台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普遍运用。

  三是职业化的管理。制定下发了《农村党组织书记职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村级组织“135治理模式”,突出将村支书践行五项制度作为推动村支“两委”规范化管理的主要抓手和对村级组织考核的重要内容。村干部的年终考核与基本报酬直接挂钩。

  二、村支书职业化改革打通了行政体系神经末梢

  村支“两委”是行政体系的神经末梢。强农惠农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力、走样的现象时有发生。村支部书记职业化改革,最直接的作用是对作为“带头人”的村支书的执行力提出了职业化的要求,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了村支书对工作的精力投入。强化责任、敢于担当成为村支书队伍的自觉行动,从而一举打通了政令执行的神经末梢,产生了职业化的效应。

  现象一:村支两委工作日趋规范化。按照“135”治理模式要求,村干部基本做到了岗位承诺常态化、值班和周例会常态化、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常态化、党员管理常态化、“四议两公开”常态化。刚性约束让村支书队伍实现了由“家业为主”向“村业为主”的转变。今年以来共有20名违规违纪、不适应职业化需要村干部受到处理,其中村支书免职2人、降职3人。

  现象二: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农村社会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民委员会、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各类用水协会、护林巡逻队、治安巡逻队等社会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普遍运用,农村社会呈现出“支部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模式。上半年全省综治民调,冷水滩区取得了全省第6、全市第2的历史最好成绩。

  现象三: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实施职业化管理以来,村支书带领村支两委成员、农村网格管理员、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业人员,以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为主要阵地,同时采取上门服务、走访群众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今年来,累计为群众办理事项5万多件,受理政策咨询3万多人次,实现了群众“小事不出村”的便民目标。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已经成为群众“离不开的地方”,村支书和其它村支两委主干已经成为群众“离不开的人”。

  三、村支书职业化改革开启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支书职业化改革后,最大限度地释放了“领头雁”、“主心骨”的主观能动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农村社会人心思进的氛围更浓。村支书职业化改革后,村支书及其领导下的村级组织“四个意识”日益增强,进而扩大到普通群众,乡风文明日益改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成为自觉。加快脱贫步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愿望日益增强。今年以来,申报争取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达30个村。

  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村支书职业化改革后,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村级组织竞相涌现。一方面,上级交办的事干得好。全区开展的农村环境治理“八个全覆盖”在基层得到了快速落实,所有在建项目进展十分顺利。另一方面,集体内部的事做得多。村级组织发动群众重拾“集体主义”法宝,公益建设投工投劳成为常态。省级贫困村麦子园村开展环境污染治理,群众自发拆除空心房200栋;为了修通村内公路,在争取上级交通补助资金的基础上,仍有20万元资金缺口。村民踊跃捐款,募集资金40万元。

  三是自然优势的发掘、转化速度空前加快。村支书职业化改革后,“职业感”迅速转化为“事业心”,农村资源优势正在向经济优势转化,经济发展要素在农村社会充分涌流。据统计,全区以村级组织为主导的土地流转已储备土地3万亩,已引进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特色农业开发项目20个。全区乡村旅游、竹木加工、农产品物流等产业已包装优势项目18个。省级贫困村零东圩村已发展“百果园”、黄栀子种植、劳务公司等产业项目5个,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作者何冲龙 系冷水滩区委书记)

来源:红网永州站

编辑:周文君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2017/12/02/190712.htm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