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道县刘家村面貌巨变的启示:“空壳村”之“实”

  “252户1118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63人;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没有风景名胜,没有丰富资源,也没有产业发展。”这是道县柑子园镇刘家村2014年的标签。村民戏称刘家村为“空壳村”。

  三年后的今天,这个重点贫困村不仅成功脱掉穷帽,而且美丽新农村建设呈现勃勃生机。

  增强支部战斗力,助组织之“空”到党建之“实”

  1月5日,我们来到刘家村,远望山坡上果树密布,人影穿行其间,沥青道路整洁宽阔,小楼如笋耸立,房前屋后笑声盈盈。

  在美观气派的刘家村综合服务大楼前,几个村干部正在谋划有机茶场的再发展,同时向记者讲述了刘家村的蝶变。

  过去,因为自然条件恶劣,村里的干部群众都觉得脱贫无望,村“两委”班子近乎瘫痪。

  2014年4月市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进驻刘家村,2016年9月又选派王波同志担任刘家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群众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王波揣着临行前组织交给的锦囊妙计,第一步棋便从配强班子、抓实党建入手。

  “党建+产业技术扶贫”“党建+美丽乡村建设”“党建+信念价值引领”等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的帮扶模式,跃然纸上;通过流转土地,实施光伏发电、家禽养殖、沃柑、脐橙、茶叶种植等规模产业发展项目,带动村民实现脱贫增收的线路图,泼墨绘就。但是没有一支强有力的支部班子,这一切都是空谈。

  借村“两委”换届契机,刘家村正式选出了脱贫致富的“领头雁”,配齐配强了村“两委”班子。新当选的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都是“70后”,年富力强,作风务实。村支部书记黄爱忠是全市第一批统一选派的农村党组织专职书记,也是道县爱农脐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还成立了水果加工公司,解除种植大户的销售之忧;村主任陈新是村里种养殖大户,带领两户贫困户成立了道县石潭寺沃柑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流转土地100余亩,种下沃柑6000余株。

  干部要获得群众信赖,就必须用真情、出实招,为群众办实事。对于刘家村的巨变,黄爱忠深有感触地说道:“针对群众反映的办事难问题,村‘两委’建立了村干部值班和为民全程代办制度,村干部每天轮流在村综合服务大楼坐班值班,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矛盾,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

  为了凝聚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村“两委”首先从改善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抓起。从2015年9月起,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成污水处理池18个、垃圾集中回收站10个,全村252户家家通了自来水。建成2公里机耕道一条,对4.25公里的通村公路进行拓宽,修建光伏太阳能路灯80余盏,搭建了村级文化戏台,完成25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争取到的渡改桥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以前村里进出都不方便,现在连我屋后面这片茶山都可以开车上去了。以前我看见村干部就想躲得远远的,现在看见扶贫工作队就想掏心窝子拉家常。”老党员江东旺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一届的村‘两委’班子能办事,有威信,群众都信任他们。”

  增强经济再生力,助项目之“空”到产业之“实”

  刘长生、刘有满都是五保户,以前隔三差五就到村委会、镇政府“叫穷”。自从驻村工作队进驻后,村里建起了五保之家,所有五保老人都有了安身之所,现在他们逢人就夸扶贫干部好!共产党的政策好!

  原来,驻村工作队铆紧项目产业发展不放松,村里的集体经济壮实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千业万业,培育产业是主业。两年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抓产业发展可谓不遗余力,一是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引进永州潇湘绿野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开发种植有机茶叶300余亩,村民除获得土地租金外,还获得了在本村就业务工机会。同时,村委会以50元每亩的价格,完成了250余亩荒山土地流转开发种植生态有机茶叶,该项目产生效益后,村集体所得分红的50%返还给全村村民,20%收归村集体用于村务事业发展和帮扶救助贫困户,30%作为股本金继续投入有机茶场的生产和发展。二是稳步推进光伏产业。2016年底建成一座容量为62.4千瓦的光伏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6万元。2017年9月,总投资66万元(其中吸纳贫困户投资26万元)建成一座容量为86.4千瓦的光伏电站,每年可为26户贫困户创收8万元。三是积极培育种养大户。驻村工作队通过大力改善水利设施条件和交通条件,争取产业发展扶持金等办法,鼓励和培育了17户种植养殖大户,其中2户种植夏黑葡萄100亩、4户种植沃柑200余亩,3户种植脐橙100余亩,2户养牛100余头,1户养殖黄狗200余头,2户养鸡5000余只。四是推动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驻村工作队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帮扶资金,给予每户3000元作为发展产业扶持奖励,先后两次为常年在家的40余户贫困户每户发放鸡苗60只、鹅苗40只。

  采访中,贫困户罗秋娣信心满怀:“我的40亩脐橙,今年挂果7万多斤,纯收入5万元以上,明年预计收入更多。就算扶贫工作队走了,我们也有信心继续发家致富。”

  三年磨一剑。刘家村终于走出了一条由“输血”到“造血”的精准扶贫转型之路。

  增强拔穷根毅力,助精神之“空”到志气之“实”

  “扶贫先扶志,建设一支永不撤队的扶贫工作队。”帮扶后盾单位给刘家村的后续发展开出了同一个良方。

  周德军是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吴志雄的结对帮扶对象。双方第一次见面并不愉快。周德军没有自己的房子,长年寄住在哥哥家,家里乱七八糟很不卫生,走访时大家都差点被屋内散发的臭气熏倒。吴志雄当场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周德军,要求他首先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再谈发展产业。苦口良药。之后,吴志雄帮周德军争取了危房改造资金,资助他3000元建了鸡舍,市委组织部也送来了230只鹅苗。现在,周德军的养殖业已发展成鸡、鹅、鱼循环养殖一条龙产业链,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胡新才家里5口人有3个是残疾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户。说起后盾单位的帮扶干部也是赞不绝口。“联系我的是市委统战部邓晓明副部长,他帮我把两个小孩的户口上好了,落实了低保政策,还帮助我解决了住房问题,另外为我争取了护林员岗位。要不是这些帮扶干部,我都不知道如何把日子过下去了。”

  “精准扶贫政策好,新屋造就报党恩”——贫困户刘春生新房门口的这副对联,吸引了记者的关注。

  曾是建筑能手的刘春生,2005年因意外事故脊椎受伤后,再也不能干重活,对于原本无房,还要抚养3个子女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时间长了,刘春生的意志越来越消沉,日子越过越艰难。

  市委组织部结对帮扶干部经常到刘春生家走访,驻村工作队员更是手把手教他发展产业。起初,刘春生不太配合,就连帮他建新房都无动于衷。当一对一的脱贫方案出炉,当联系资助其子女上学,当新房建材落实时,刘春生落泪了,决定重拾曾经的手艺,自立更生建新房。

  2017年11月15日,刘春生家的新房圆满落成封顶。刘春生激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这辈子最值得庆贺的日子,一家6口住了近二十年的破厂棚房,没想到今天住上了新房,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扶贫干部。”

  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刘家村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仅2017年下半年,就有10余户贫困户自建了住房。3名贫困户子女解决了上学难题,5户12名困难家庭获得教育助学金2.4万元。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2017年12月16日,省实地考核组来到刘家村进行逐家入户调查评估。刘家村的村民给帮扶后盾单位和帮扶干部打出了100%满意率的高分。省检查组对刘家村的扶贫工作给予高度肯定,现场评价“这是我们小组目前检查过的情况最好的村!”(永州日报记者 欧春涛 通讯员 张举纲 唐剑峰)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欧春涛 张举纲 唐剑峰

编辑:刘林霞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