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李立
吃过早饭,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茫海洲村村民陈雪雪亲了亲婆婆抱着的小儿子,骑着摩托车带上大儿子出了门,把孩子送到镇上的小学后,她便要去村里的雨衣厂上班。
在一年前,这还是陈雪雪无法“奢望”的场景——此前她与丈夫在广东打工十多年,大儿子一直放在老家,每一次离别,孩子都要抱着她的腿嚎啕大哭。
近年来,江华县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导400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乡村开设工厂,在贫困村建立“生产车间”,吸纳9000多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其中贫困人口占50%左右,妇女占70%左右,贫困妇女占30%。
6月29日,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永州考察时说:“老乡们回到故乡创业就业,既能促进家乡发展,又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一举多得。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电子商务同样可以把产品销往全世界。希望在你们这一代,结束打工者四处漂泊的历史,回到家乡安居乐业。”
陈雪雪的故事,正是杜家毫书记所说的“结束打工者四处漂泊的历史,回到家乡安居乐业”的生动例证。在如今的江华,有更多像陈雪雪一样的女性不用背井离乡,而是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成为了乡村振兴中的巾帼力量。
7月3日至5日,湖南省妇联在江华县召开全省巾帼扶贫乡村振兴推进会。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随与会代表一起,见证该县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妇女群众就业的“江华经验”,记录巾帼脱贫、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三名江华女性的故事。
她回乡务工:终于不用在外漂泊
将大儿子送进学校,32岁的陈雪雪骑上摩托车,赶往雨衣厂上班。
鼎维塑业茫海洲雨衣厂所在的沱江镇茫海洲村,是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众多贫困村之一;而居于南岭北麓、湖南南端的江华县,瑶族人口众多,也是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贫困县。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重要手段,只有产业发展了,县域经济才能发展,群众脱贫才有希望、才有获得感和认同感!”永州市委常委、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近年来,江华把推进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提出了“规模企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旅游产业谋全域”的战略布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鼎维塑业有限公司来到乡村,在村口建起了“巾帼扶贫车间”。
在家门口就业,陈雪雪能够照顾家庭,也能打拼赚钱。她盼着丈夫尽快回来,一家团圆。
江华县妇联主席蒋玉芬告诉记者,全县5.49万个贫困妇女中,有劳动能力的为2.99万人,但因需要照顾家庭,很多有就业意愿和劳动技能的妇女无法外出就业。而“小微企业进乡村”的“扶贫车间”,带动贫困妇女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脱贫,既解决了“贫困妇女顾家难、就业难、增收难”,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发展难”等一系列问题。 和同事打过招呼后,陈雪雪坐到机器前开始干活。她是压扣工,负责为做好的塑料雨衣压上扣子。陈雪雪手脚麻利,嘴上和记者聊天,手底下的活也一点没落下。
“之前我和老公都在广东打工,我一个月工资大概4000块钱。两个人都在外面,孩子没人照顾,只能让老人带。”去年,陈雪雪生了“二孩”,家里老人的年纪也大了,“村里的姐妹告诉我,家门口开了工厂,可以回来打工,我就下定决心回来了”。
虽然薪酬比在广东打工时要低,但心灵手巧的陈雪雪上个月业绩也不错,拿到了3200元钱,“我跟老公商量了,过一段时间他也会回来”。
鼎维塑业茫海洲雨衣厂“扶贫车间”里的忙碌的女工,她们大多来自附近的贫困村。
鼎维塑业茫海洲雨衣厂主管李琼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沱江镇、涔天河镇、大圩镇等地的贫困村都设有“扶贫车间”,吸引了两百多名妇女来工作,“从18岁到60岁的都有”。
雨衣厂的工序并不复杂,经过一两天培训即可上岗,而且厂里对工作时间及薪酬体系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农村妇女需要照顾家庭的特性,“工作量多的妇女,一个月有三千多元收入,做得少的也有两千元。”李琼说。
她返乡创业:建起“老人车间”回报乡亲
一身亮眼蓝色旗袍的李洪梅跟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讲起她和丈夫以及哥哥妹妹一起回到家乡江华,创办明意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经历时,语气中满是自豪。
1994年,年少的李洪梅南下深圳打工,后来自主创业,摆过地摊、做过手机配件批发。2006年,她与丈夫王永红在广州成立了耐力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李洪梅(左一)向湖南省妇联副主席张媛媛(左三)带队的全省巾帼扶贫乡村振兴推进会与会代表介绍企业情况。
“前几年,江华县委县政府领导来广东招商引资,到我们公司考察之后,我们决定把广州的公司搬回江华。”李洪梅告诉记者,她曾问在广州公司工作的十几名高管:“你们在这里赚的钱,有多少带回了家乡?”结果他们说,都是“广东赚钱广东用”。
“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赚的钱能够返回家乡,那对于当地的发展定然有很大帮助。”出生在江华县河路口镇的李洪梅是个典型的瑶家姑娘,在她看来,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富裕并不算多大的成就,带动乡亲致富,让家乡的日子好起来,这才是功德无量的事,“更何况县委县政府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服务,我们肯定要回来,做好企业反哺家乡”。
明意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工作的女工。
2017年4月13日,李洪梅和家人成立了江华明意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2月,投资1.35亿元的明意湖智能科技产业园部分建成投产。李洪梅告诉记者,目前,明意湖公司有员工600余名,其中300多名是女性,75%的员工是江华本地人,而且公司在招录员工时,会优先选择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水库移民异地搬迁户,“有100多名贫困户员工”。
最有心的是,明意湖公司专门为老年员工设立了一个“老年车间”,目前共有22名员工,基本上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们最开始招工时,来了很多老年人,我看见他们,就像看见我的父母一样,所以我就提议特别设立一个‘老人车间’。”李洪梅告诉记者,她的父亲在她1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一直很怀念他”。
65岁的石成松就是“老人车间”的一员。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和工资基本固定,并不需要像年轻人一样要接受考核。“工厂刚投产我就来了,5月的工资有4000余元。”刚被公司评为清洗部第一名的石成松乐呵呵地说。
她当领头人:带着贫困妇女养香猪
一大群毛色黑亮的小猪欢快地奔跑过来,江华县界牌乡贝芝头村瑶香猪养殖基地里顿时热闹起来——现在是小猪们的“早餐时间”。蔬菜、猪草、蘑菇……饲养员投喂的可口美食让小猪们吃得摇头晃脑、哼哼唧唧。基地里近两万头瑶香猪换栏喂食时形成的“万猪奔腾”壮观景象,让贝芝头村妇联兼职副主席、瑶香猪养殖基地负责人伍彩玲喜上眉梢。
伍彩玲的肩上如今两头挑着重任:要发展好瑶香猪产业,要带动妇女群众致富。
今年47岁的伍彩玲,从1996年开始与丈夫朱熙良一起离家到深圳打拼,“种过蘑菇,卖过蔬菜,开过食品加工厂”,十多年的努力,让夫妻俩积累下不少资源和财富。近年来,她和丈夫回到家乡,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占地3000亩的瑶香猪养殖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乡亲养猪致富,“现在我们待在江华的时间比深圳还多,深圳的三家公司我都顾不上,只能和老公隔段时间去打理一下”。
伍彩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瑶香猪皮薄瘦肉多,肉质鲜甜,营养丰富,“比一般猪肉香,也好吃”。瑶香猪个体小,食物主要是猪草与蔬菜,可以圈养也可以放养,市场价格比一般猪肉高出不少,是当地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江华县界牌乡贝芝头村瑶香猪养殖基地里,青菜、猪草、蘑菇……饲养员投喂的可口美食让小猪们吃得十分欢快。
去年,在村妇代会改建妇联的选举中,伍彩玲当选为贝芝头村妇联兼职副主席。“新官”上任,伍彩玲就“烧了第一把火”——她优先安排了41名贫困妇女在瑶香猪养殖基地就业,月均工资在2500元以上。她还带领妇女一起养殖瑶香猪,基地出小猪、出技术,生猪由基地统一收购销售。有了多重保障,周边农户养猪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目前,基地周边农户养殖的瑶香猪存栏达两万多头。
伍彩玲说,她计划“烧的第二把火”,就是在湖南省各地打造30家瑶香猪肉专营店,“把市场和渠道做起来,帮助村里的养殖户把猪肉卖得更好”。
妇联声音>>
致富路上,让女能人和“热心肠”更有作为
在湖南省妇联主席姜欣看来,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可以巩固脱贫成果;妇女既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对象,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江华县积极探索创新,在巾帼脱贫行动的生动实践中,涌现出的经验和做法值得肯定,也走出了一条巾帼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妇联改革让基层妇联组织,尤其是乡村妇联组织的力量得到空前壮大。”姜欣希望各级妇联充分发挥基层妇联执委的力量,围绕群众所急、党政所需、群团所能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调动妇女群众中的能人、热心肠和积极分子,发挥妇女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陈雪雪能够回到家乡安居乐业,调动更多像李洪梅和伍彩玲一样的女能人带动妇女创业就业”。
来源:今日女报
作者:李立
编辑: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