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陶铸故里见闻

环境好了 游客多了 百姓富了

——陶铸故里见闻

“浯溪形胜满湘中”,4月30日,记者驱车来到祁阳县浯溪公园内的陶铸纪念馆,走进公园大门,迎面看到主干道尽头立有一尊青铜坐像,走近细看,基座上刻着“陶铸同志”四个大字。铜像前,游人不觉为之驻足,纷纷合影留念。

“陶铸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民群众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先辈。”浯溪碑林管理讲解员杨次君一路引导记者,并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关于陶铸的故事。

拼将赤血灌春花

陶铸,原名陶际华,1908年1月16日出生于祁阳县石洞源陶家湾村一个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在他10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承担起抚养三个子女的重担,懂事的陶铸便自觉承担起家里的繁重家务,用自己稚嫩的小肩膀为母亲分忧。1926年4月陶铸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不平凡的革命生涯。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陶铸先由党组织分配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开赴北伐前线。随后转到叶挺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二营任副官。7月下旬,他随部队进驻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

1933年4月,陶铸被中共中央局调往上海另行分配工作。同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不幸在上海被捕,关押在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看守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并判无期徒刑。他在狱中同敌人顽强地进行斗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陶铸经组织营救出狱,被派往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

1965年1月,陶铸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1966年5月后,陶铸同志相继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1966年8月,陶铸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在“文革”中,他坚持原则,刚直不阿,努力保护老干部、党外人士和受害群众,贯彻执行“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勉力维持全国工农业生产的运转和交通运输的通畅。 为此,他于1967年1月遭到江青、陈伯达等人的陷害和打击,但他始终正气凛然,至死不屈服于淫威,留下了“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千古名句。1969年11月30日,陶铸在合肥含冤病逝。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

松树风格激励后人

跟随讲解员走进纪念馆,纪念馆的大门前是一面巨大的石刻墙,上面正刻着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步入大厅,正面立有一尊陶铸的青铜头像,头像基座正面刻着王首道书写的陶铸《赠曾志》中的诗句“心底无私天地宽”。背景是一幅巨幅诗意画,画面上湘江边一座巍峨的高山,满山红叶,气势磅礴,画头题写陶铸1957年作的《东风》诗,“东风吹暖碧潇湘,闻道浯溪水亦香。”据悉,馆内共陈列展出陶铸照片380幅,著作、手迹资料等222件,生活用品19件。

“陶铸同志精神崇高,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他每次到基层工作,总是事先约法三章,不准迎送、不准请客、不准送礼,并让随行人员监督检查,具体落实。每次下乡调研,都是轻车简从,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杨次君说,陶铸特别反对摆阔气、讲排场,坚决反对假公济私。他在外工作和生活多年,居住的房子从来没有更换过。住房维修时,因维修费超过了预算,他还将自己多年的积蓄上交机关,以补维修款之缺。陶铸的廉政思想精粹在于无私,而他的无私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好阐释。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陶铸的廉政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昔日贫困村变身美丽乡村

离开纪念馆,随着蜿蜒伸展的公路,记者一行驱车来到石洞源风景区内的陶铸故居。陶铸故居坐落在山坡上,依山面水,朴实简单,唯一的点缀也就是房前那棵青翠的松树。诚如陶铸所写的,“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

“陶铸的故居以前在石洞源水库里,1958年国家修水库,整个地区被淹。后来,有关部门根据陶铸故居的原样将房屋搬迁到水库的半山腰上。”杨次君说,“这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但以前的陶家湾村,也是一个‘脏乱差’的贫困村。”

“我们村里近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居住环境也好了。”家住陶家湾村7组的李金生,亲眼目睹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村里以前河上飘着垃圾、路上丢着垃圾、房前堆着垃圾,真是又难看又难闻。

近年来,陶家湾村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把持续改善提升人居环境放在打基础、利长远的位置,通过开展“一拆二改三种四清洁”工作,重拳治理了贫困村“脏乱差”现象。曾经严重影响贫困村村容村貌的环境顽疾得到有效根治,山水田园换上了“新衣裳”。

“我们已拆危房、空心房5640平方米,改厕84个,同时开展清洁大扫除,聘请3位建档立卡保洁员和2名公益性岗位并将继续保持长久清洁。”驻陶家湾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叶黎告诉记者。

“现在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还住得好,每天没事还可以到村里新建的小游园去赏赏花、散散步。”家住陶家湾村的邓红亮赞叹道。

产业兴,则民富。陶家湾村以“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并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工作重点。“我们着重开发种植了茶叶200亩,在前三年白茶基地不产生效益的情况下,实现保底分红每年3.5万元,以后27年在白茶产生效益的情况下,盈利部分按照各自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并且,利用房前屋后及林地散养土鸡、鸭、鹅等家禽,发动有条件的贫困户散养家禽,同时为家禽销售找出路,为贫困户增加收入人均达800元以上。去年,我们陶家湾村整村脱贫了。”叶黎笑着说,如今,村里环境好了,百姓生活好了,景区游人也越来越多了,这座青山美林环抱下的小山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 蒋文璇 通讯员 何顺 杨次君)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蒋文璇 何顺 杨次君

编辑:陈小婷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