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李达故里见闻

凝聚乡贤力量 激活发展“细胞”

——李达故里见闻

4月26日,记者走进李达故里冷水滩区岚角山街道油榨头社区,追寻共产党人李达同志的足迹,看这凝聚乡贤力量的油榨头如何激活发展“细胞”。

李达在党史上的“第一、最早、唯一”

“李达同志是从我们永州走出去的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最早提出党的统一战线的思想,为早期党的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李达故居管理处处长桑亚平说起李达的故事如数家珍。1890年,李达出生在零陵县蔡家埠乡灌塘口,也就是现在冷水滩区岚角山街道油榨头社区。1909年,他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考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后为图“实业救国”,于1912年秋考入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13年和1917年又两次东渡日本学习理科;1920年夏,从日本回到祖国,投入到建党活动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同年11月,创办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并担任主编。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李达是主要筹备者和组织者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出了特殊重要的贡献。

1923年秋,由于在党的有关政策问题上与陈独秀发生激烈争执,李达中断了与陈独秀主持的中共中央的联系。“以后的20多年中,李达同志虽然从组织上离开了党,但思想上一直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他继续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一直坚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桑亚平介绍道,从1923年11月起,李达同志先后在湖南法政专门学校、上海政法大学、暨南大学、北平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和湖南大学担任教授职务,他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李达故居的保护利用,于1988年、1990年、2002年和2010年先后四次对李达故居进行修缮。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李达同志故居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11月,李达故居成为湖南省首批红色旅游景(区)点。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李达故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1月,湖南省政府授予李达故居湖南省全面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现在人们越来越看重红色文化,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都想走进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峥嵘时光。”桑亚平说,传播红色文化意义重大,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烈,引导党员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党建正能量,形成带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老乡贤 树新乡贤

李达襟怀坦荡,心底无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2017年,油榨头率先建立文化长廊,以共产党人李达同志为学习榜样,开展“学老乡贤、树新乡贤”活动,充分挖掘、选树、宣扬身边平凡人的美德善行,传递正能量,弘扬文明新风。

乡贤是社会治理的“好帮手”,也是乡风文明的传承人。在油榨头,乡贤成为推动文明建设、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

“我们新乡贤分五个方面,包括五星级文明户、孝德模范、最美媳妇、致富能手、党员标兵。”油榨头社区杨成介绍道,他们都是各方面的带头人,帮忙不添乱,奉献不索取,在文明创建、扶危济困、矛盾调解等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为弘扬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美德,学习共产党人的先进带头作用,2016年,油榨头成立社区服务志愿队,定期每月做公益活动,同时建立“社区之家”微信群,有困难互相帮助。

2018年,14岁的张婷(化名)被查患有白血病,“社区之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组织两次捐款,为这个家庭减少了不少经济负担。油榨头社区妇联副主席胡晓芳说:“‘社区之家’成立以来,已经集中为困难患病的家庭募捐三次,让病人能够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邻里之间关系也更为融洽。”

“家家都有了自己小洋楼”

谈起这些年来的变化,杨成喜笑颜开地说:“咱们一路进来看到是不是家家都有了小洋楼?这就是实打实的看得见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提前奔小康了。”

“过去吃上顿愁下顿”“水不咋好,种植作物不是很方便”;“现在不愁吃穿不愁玩,家家都有了自己的小洋楼”“小轿车满地跑,不比城里差”……谈变化,一旁的老百姓甚是满意。

“不说远的,我们油榨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岚角山街道应该是能排在前列,你看胡晓芳家不就开办了腐竹厂嘛。”杨成笑着指了指一旁的胡晓芳。原来,胡晓芳的父亲胡常太就是油榨头的致富能手,靠着自己的一门技术开办腐竹厂,不仅自己致富了,还带领其他油榨头百姓共谋发展奔小康。

由于有地理位置的优势,该区初步形成了发展近郊农业、旅游业的思路,一些效益农业已初具规模,草莓火龙果基地、苗圃基地较有影响。“市里很多花卉苗圃都是从我们这里出去的,400多亩的苗圃基地,不但提高大家收入,还解决剩余劳动力务工问题。”杨成介绍,而草莓火龙果基地,正以“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基地+旅游”的模式在探索发展。

现在油榨头老百姓不再局限农业产业方面,建筑工程队也颇有名气,蒋小六就是油榨头有规模的4个工程队之一的带头人,4个工程队每队平均有10多人。在交谈中,蒋小六又接到了一个工程施工的活儿,蒋小六说:“大家以李达这个‘老乡贤’为荣,以‘老乡贤’为榜样,诚信做人、诚恳做事,工程质量有保障,找我们做事的人也就多了,活多了,腰包也鼓了。”

现在的油榨头老百姓发展多元化,建筑工程队、开店办厂等,大家都如火如荼干起来了,家家户户都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日子也就旺起来了。(记者 李丽)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李丽

编辑:陈小婷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