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千年打卡胜地丨光复汉室的刘秀是他的后裔——刘买永州打卡记

打卡时间:汉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公元前124年农历六月)

打卡地点:宁远县柏家坪

1574523_chenchao_1619095509322.jpg

汉光武像。(资料图片)

舂,是个动词。

相传黄帝的大臣雍父发明了一种工具——石臼,教老百姓把稻谷放在石臼捣,使之破碎或去皮壳,世人谓之为“舂”。

后来,由此诞生了专职官名:舂人。由于舂米的声音很好听,又衍生出一种打击乐器:舂牍,在远古的历史罅隙间,曾留下天籁之音。

舂,也是一个名词。

用于山名,有高舂、下舂。又有鸟名,舂鉏,也就是鹭。

但用在中国地名上,却只有两处,一处在今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镇,古称舂陵。《前汉·地理志》载曰:舂陵县,为秦朝所置。《水经注》载:“县本泠道舂陵乡,盖因舂溪为名矣。”;一处是今湖北枣阳吴店镇舂陵村,是汉代从湖南宁远柏家坪迁徙过去的皇族开辟。

此处,还有一条因地得名的舂陵河(古称舂溪),也在宁远县柏家坪镇。

跟朋友数次到柏家坪,我心里一直在臆想两千年前洒照在这里的秦时明月,还有回荡在这里的汉时足音。

也只有到了这里,我才感觉到离秦朝不远,离汉代最近。

每每行走在古镇的街巷和田野之间,仿佛总有一种地磁力,在吸引着自己的心,要我把耳朵贴紧这块古老的土地,聆听她热烈的心跳;仿佛总有一种舂米的声音,如旋律般撞击我的心灵,要我敞开胃口,来品尝这里的美食。

舂陵,地处阳明山与南岭山脉之间的道江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灵人杰、物产丰饶之处。这里产粮、产酒、产人才,也产文化和文物。

仅以文物而言,就这么一个小镇,却有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舂陵侯城和舂陵侯墓。

这,在永州少见,在湖南也很少见。

79年,对于一个人的寿命来讲,在古代似乎不算短了。但对于一个侯国来讲,确实是短暂了一点。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古老的舂陵河畔,就曾经存在这样一个侯国——舂陵侯国。

舂陵侯国的第一任侯王姓刘名买,是汉室皇族。他的父亲刘发,是汉景帝刘启和唐姬的儿子,被封为长沙定王。

说起来也有趣。唐姬原名唐儿,是汉景帝程姬的侍女。由于主人程姬月事在身,不能进侍,才得以醉酒的汉景帝临幸,由此产下意外“结果”——刘发。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逝世,太子刘彻于三月即位,是为汉武帝。

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计划,以推广皇帝恩泽的名义把土地再分封给诸侯的子弟,也就是把一块蛋糕分作若干块,赏给皇亲国戚,让他们相互猜忌,相互监督,以减少对朝廷的要挟。

汉武帝即位后,曾多次封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六月壬子(农历六月二十六日),汉武帝再度为一批子侄封侯,其中,六哥刘发的儿子刘买被封为舂陵侯王。

在这种背景下,刘买带着他的小家庭及食邑(吃皇粮)者于当年正式打卡永州宁远县柏家坪。

《汉书·王子侯表第三上》记载如下:

舂陵节侯买,长沙定王子,六月壬子封,四年薨。元狩三年,戴侯熊渠嗣,五十六年薨。

元康元年,孝侯仁嗣。侯敞嗣。建武二年,立敞子(社)祉为城阳王。

也就是说,舂陵侯历经刘买、刘熊渠、刘仁、刘敞四代。

因为从刘敞的儿子刘(社)祉为城阳王之后,逐渐没有了官职,刘秀就是平民百姓。

刘买来到舂陵这个地方,远离了长沙城,离京都更远,比同一批封侯的弟弟刘贤所在的泉陵城条件还要差。

但是,刘买是一个很忠厚的人,他想起孔子“既来之、则安之”的话,于是铁心扎根斯地。于是,按照朝廷规定,花时间筑了一个小小的舂陵侯城,把跟他一起食邑(吃皇粮)的三四百户人家安顿好。他需要这些人替他办事,实现他的人生愿望。

这是到目前为止,人们所发现的刘买留下来的两大财富之一(另一财富就是他的坟墓)。

除了遗留至今的舂陵侯城,刘买在舂陵还干了哪些事情,有多少功劳与过失,有怎样的欢乐与哀伤,文献中似乎没有记载,大约只有舂陵的山、水、风、雨、日、月才知道了。

1574525_chenchao_1619095494313.jpg

《汉书》关于光武帝是长沙王和舂陵侯后裔的记载。

1574529_chenchao_1619095397583.jpg

《汉书》关于舂陵侯的记载。

舂陵侯城距离舜帝长眠的九嶷山很近,那里是历代先贤和人们的朝圣之地。

按道理,舂陵侯及其子孙应该在阳明山脚下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善始善终的。

可是,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刘仁在继承舂陵戴侯刘熊渠的爵位成为第三代舂陵侯后(史称孝侯刘仁),竟然上书朝廷,要求搬迁。

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环境影响,二是受他父亲的影响。

刘熊渠曾去九嶷山朝圣,归来写了一首《舜庙怀古》诗:“游湘有余怨,岂是圣人心。竹路猿啼古,祠宫蔓草深。素风传旧俗,异迹闭荒林。巡狩去不返,烟云怨至今。”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在借古叙愁,对舂陵这个地方并不怎么喜欢。

也许,在刘熊渠心里,舂陵有太多的寂静幽暗,山涧冷寂和幽僻寥落,因此,只好忍她、由她、耐她、敬她。

但儿子刘仁却不这么想,他不愿意为潮湿而献身,也不愿让瘴气埋葬自己。因此,他发誓带着子孙避她、弃她、离她。

刘仁的理由很充分:舂陵“地势下湿,山林毒气”,意思是皇上啊,舂陵这里环境太恶劣了,我们没法待下去,请您关心我一下吧。他甚至在奏章里提出:我一定要举家搬迁到离朝廷更近的地方去,哪怕减少封地也行。

其实,刘仁离开这里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嫌舂陵这个地方离中央政权太远了,自己所作所为不能进入汉宣帝的视线,担心自己和子孙没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令他感到遗憾的是,汉宣帝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但是,刘仁脾气很倔,他认定要做的事情就会坚持不懈,找机会继续申请。

直到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汉元帝刘奭被他缠得头晕,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这项申请长达二十年,历经两个皇帝,可见刘仁的恒心和毅力。

朝廷同意后,刘仁就举家迁往南阳郡蔡阳县白水乡(今湖北枣阳吴店镇),却把次子刘昌留在这里,守护曾祖父和祖父的坟墓。

这是一种象征行为,表明自己还是尽孝的,没有忘记长眠于此的祖父和父亲。

汉元帝见刘仁举家北迁,于是下旨将时年七十九岁的舂陵侯国与零陵郡的泠道县合并。

公元前45年,从湖南迁徙到湖北,舂陵侯家族开始时来运转。

或许,有人认为一个家族的迁徙,在历史进程中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殊不知它却成为影响汉代乃至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舂陵节侯刘买生有两子:长子刘熊渠,袭封为第二代舂陵戴侯;次子刘外,官任郁林(今广西桂平)太守。他们的子孙衍生成两脉:

其一:刘熊渠的长子刘仁(舂陵孝侯)→刘敞(舂陵?侯)→刘(社)祉(城阳王);次子刘利(苍梧太守)→刘子张(生卒不详)→刘玄(更始帝)。

其二:刘外(郁林太守)→刘回(钜鹿都尉)→刘钦(南顿县令)→刘秀(东汉开国皇帝)。

所以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舂陵候刘买的后裔,刘买是他的四世祖。

对于刘秀来说,他心里应该是十分感谢王莽的。

如果不是王莽半路杀出,颠覆汉朝,要把诸王和诸侯一并废除,让刘姓皇室宗亲的命运跌落到了谷底,已经沦落为平民的刘秀,可能没有为汉室翻牌的机会,也只能混迹南阳,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要知道,在刘秀九岁的时候,父亲刘钦就去世了。他和妹妹成了孤儿,只能投靠叔父刘良,彻彻底底地变成了没有官职爵位的平民。

而王莽,给了刘秀一个逆袭的人生机遇。

《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载曰:“莽新居摄,欲慰安宗室,故不被刑诛。及莽篡立,刘氏为侯者皆降称子,食孤卿禄,后皆夺爵。及敞卒,祉遂特见废,又不得官为吏……及光武起兵,祉兄弟相率从军……”

人,大多是逐利的。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常人都要习惯性地反抗。

王莽篡位之后,要剥夺所有王和侯的福利,大家自然要联合起来进行抵制,乃至起义反抗了。

顿时,江河起浪,风雨飘摇!

参与起兵讨伐王莽的不仅有刘秀,还有他的胞兄刘演、族兄刘玄。三人举兵而起,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很快就笼络了大批将士,可谓顺势而为!

刘秀逆袭十二年,努力征战,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光复了汉室,建立起东汉王朝。

坐在龙椅上的刘秀,抚摸着自己身上的龙袍,看着跟前的臣子们,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他觉得自己光复了汉武帝缔造的伟大事业,所以自称为光武帝。

从异姓手里夺回江山,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情,刘秀也要有所表示,于是,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春起,派人大修祠庙,祭祀舂陵侯,并把从舂陵侯封地流出的河流称为舂陵河。

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永连公路对面的柏家井村。

平坦的路边有一方形围墙,巨大的柏树从里面生长出来,显得格外突兀,老远就能看见。

车子抵近停下,我才发现墙上有一个简陋的小铁门,门没有锁,墙上有青石碑,刻着“舂陵侯墓”四个隶书大字。

众人推门而入,感觉有几分凄冷。红砖围墙内,不见古墓应有的高大封土,一块碎成几段的石碑躺在荒草中,仔细辨认,能勉强看清“汉舂”两个大字。

这就是舂陵候刘买的墓。

踏进铁门的一刹那,我在想:刘买在哪里?我们突然而至的脚步,是否会吵醒他的清梦?

环顾之后,我又问:史书记载,舂陵侯的后人刘秀光复汉室后,曾下旨对舂陵侯墓大加修缮,提升了祭祀规格,按理说,至少有很多汉墓应有的石雕、石像等物件,为什么不见呢?

当地朋友回答:听老人们说以前是有的,遗憾的是,所有物件早已散失得不知去向。

在里外附近转了一下,看见一口塘,塘角有一眼泉水在汩汩流淌。

立在那里,我思接千载,感慨不已:

社会发展的车轮,可以碾压古墓至殆尽,但无法抹去历史的印痕。

不良之徒可以盗走墓葬里的文物,却无法盗走土地里所蕴藏的文化。

这口泉眼就像舂陵侯刘买所掘,汩汩泉水从这里流出,注入舂陵河,注入潇水、湘江,汇流到长江,由此滋润整个东汉的土地。

东汉皇朝像一只飞得很高的风筝,在中国的历史长空中展示出特有的风采。

可是,鲜有人知道,刘买却是这放风筝的人。

他手里拽着风筝的长线,线上缀饰着他的诸多子孙,他们像一个个助推器,把东汉推向历史的高空。

舂陵候国的迁徙,相当于现在市县一级的政府搬迁。

好在这种搬迁是整体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因此给舂陵河畔遗留下两座古墓和一座设施基本完好的空城。

只是这座城经过近两千年风霜雪雨的侵蚀,如今只剩下一些残垣。

远远望去,只是田野上隆起的一大块土台。走近,才发现土台高出田野不少。

我们来到舂陵故城下,从藤蔓遮掩的城墙上剥下一把城土,发现是用石灰、糯米渍和沙子混成的三合土。这是汉代建筑的典型技法之一。

从缺口处登上土台,上面是绿油油的菜地。站在菜地的地埂上,目测四周,发现舂陵候城呈长方形。而旁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显示: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35米,残高2至6米。

随行的一位朋友问大家:你们在这里有什么发现?

众人看了又看,似乎没有什么,于是摇头。

朋友指着城墙遗址介绍说:你们看,舂陵候城遗址只有东、西、北三条城门,唯独没有南门!

是啊,真奇怪!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朋友作如是解释:舂陵故城南,地势开阔,一直延伸到道江盆地。公元前181年(西汉吕后时期),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苍梧王被隆虑侯周灶擒杀,越族及南蛮子被迫南迁,投至南越国治下。舂陵故城,在南北水系没沟通前,实为军事之咽喉,进可制南蛮直至两广,退可蔽零陵、长沙。而当时作为秦政王朝南征推进的城堡,自然不会南门洞开。

原来,对于舂陵候来说,南方有威胁,所以要避开。

如果属实,那就印证了古人的智慧:因地制宜。

看见那些绿油油的一棵棵蔬菜,幻化成一个个汉人的身影,我不禁感慨万千。

遥想当年,舂陵候刘买和他的子孙在这座地处重要战略位置、面积达两万余平方米的城池内,演绎着怎样的精彩生活?构思了多少生活的美好蓝图?散发出多少令人艳羡的王者之气?

而今,所有的喧嚣与繁华,都已随风而逝……

俱往矣!这让我忽然想起元曲大家张养浩写的词句:“天津桥上,凭栏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山坡羊·洛阳怀古》)。

1574521_chenchao_1619096608500.jpg

舂陵侯城遗址鸟瞰图。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洋中鱼

编辑:陈小婷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