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千年打卡胜地丨那风中荷花如同他当年的蹒跚背影——范纯仁永州打卡记

打卡地点:零陵

打卡时间:宋绍圣四年(1097年)春至元符元年(公元1100年)春

1598600_chenchao_1626611683159.jpg

范忠宣像。

仲夏季节,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永州三中恩范堂前池中的荷花开了,在风中轻轻摇曳,如同一个人当年在永州留下的蹒跚背影。当我对着池子里的荷花拍照时,却看见一个人衣袂飘飘凌波而来……

这个人便是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的范纯仁。

提起范纯仁,很多永州人都不知道。这也难怪,因为他是一个官二代,他的父亲比他更牛,名气更大,那就是官至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那篇《岳阳楼记》,里面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词作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等,都是千古名句。

范仲淹共有四子三女,其中两个儿子(老二范纯仁、老三范纯礼)后来当了宰相,一个当过侍郎(老四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老大范纯佑本来也有才华,但为了回避,等范纯仁退休后才出来任司竹监。

对于自己的儿子,范仲淹是这样评价的(仲淹尝谓诸子):纯仁得其忠,纯礼得其静,纯粹得其略。

范纯仁仅次于长兄范纯佑。由于父亲光芒万丈,导致同样才华卓越、担任过宰相的范纯仁,通常被人们所忽视。

范纯仁出生于宋天圣五年(1027)六月,出生地为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范纯仁》载曰:“其始生之夕,母李氏梦儿堕月中,承以衣裾,得之,遂生纯仁。”

这种记载好有传奇色彩:范纯仁出生的那天晚上,母亲李氏梦见一个小孩从月亮中坠落下来,她赶忙以裙子接着。梦一醒来,紧接着一阵腹痛,就生下了范纯仁。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和小说中,常有这类超乎常人逻辑的记载,令人难以置信。

出生时有异象,成长时自然非同凡响。史载他天资聪颖,八岁时,就能将老师所教的那些晦涩文章倒背如流,还能讲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因为爱动脑筋,学业良好,自然得到老师们的喜爱与推崇。

十一岁那年,母亲撒手人寰,范纯仁鼻涕眼泪齐下,哭得比大人还伤心,以至于在场的亲友们都夸他:这个孩子懂事!

范纯仁十七岁那年,突然被朝廷任命为太常寺太祝。

这虽然是一个未入流的正九品小官,但在常人眼里,还是很了不起的。

不过,范纯仁听说有人说他是靠父亲的关系弄到太常寺去的。这话让他倍感羞愧。他说:“赖恩泽而生,吾耻之。”意思是靠老子的背景当上这个小官,实在是一种羞耻。

男人都有自尊心。范纯仁希望凭自己的本事考取进士,然后凭借聪明才智去报效国家。于是他“昼夜肄业,至夜分不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之后,满怀信心地去参加科举考试。

有志者,事竟成。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范纯仁高中进士。分工时,朝廷决定派他到常州府武进县当知县。范纯仁却以远离双亲,父亲身体不好,无法尽孝为由,而不去赴任。

朝廷看在老范的面子上,不久后改派他为许州府长葛县任知县。这里离家近多了,但他仍然不愿前往。

直到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六十四岁的父亲范仲淹因病去世,他又守孝三年,才出仕为官。

从开封府襄邑知县,到侍御史、陕西转运副使、京西转运副使,从同知谏院,到环庆路经略使、再到和州、齐州、庆州等地知州,从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兼中与侍郎,到陈州、随州等地知州……

从年轻到年老,范纯仁在官场一路走来,历经许多岗位,路上有太多的坎坷与辛酸。

而这一切,都与他的家风和个性有关。

右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在位时,范纯仁每次推荐人才,必须是天下公众议论认可的。举荐之后,他又不愿意让对方知道。

有人笑他:你这个伙计,当了宰相举荐人才时怎么不把他们归纳到自己的门下呢?将来可以让他们为你效力啊!

范纯仁答道:只要朝廷用人不遗漏正直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让他知道是我所推荐的呢?

这种口气,是不是显得有些硬朗或迂腐?没办法,谁叫他是范仲淹的儿子呢?

范纯仁常说:“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无论是在朝廷侍奉君王,还是交接同僚朋友,和睦宗族等,他克己复礼,始终坚守“忠恕”二字。从布衣到宰相,他廉洁奉公,始终如一。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高太后崩逝,宋哲宗赵煦亲政,重用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章惇,封他为宰相。章惇上任后,大力打击元祐大臣,追贬司马光,并贬谪宰相吕大防以及大臣苏轼、苏辙等旧党于岭南。

年届古稀的范纯仁看不惯,就站出来给章惇提意见,并上疏哲宗。章惇岂能容他?于是,撺掇哲宗将他贬到湖北随州。范纯仁到那里大约一年,再被贬到湖南永州。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范纯仁》载曰:“责授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

当时范纯仁的两个儿子范正平、范正思对父亲的身体状况十分担心,建议他向皇帝求情,以免除此次辛劳之旅。

范纯仁却摇头拒绝,说:“我家世世代代蒙受皇上的恩典,现在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没有一个人肯向皇上上书言事。如果皇上能够回心转意,关系不小;如果皇上不同意,果真得罪皇上,获罪而死,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于是,令家人收拾东西,一家老小,扶老携幼,踏上南下之路,正式打卡永州。

湘水如绸,思绪似帆。

从长江入洞庭,溯流而上。一路上,年届古稀的范纯仁想了很多,有一种后来李清照所描述的“载不动,许多愁”的味道。

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他一脚踏上永州这块土地,心里顿时涌起无限感慨。

永州是一座文化厚积的城市,也是一座香火缭绕的城市。

城内的东山,虽然海拔不高,但却是一座文化大山。南麓有三国蜀相蒋琬的故宅龙兴寺,有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掘出来的吕虎井,有纪念为守城而战死的唐末刺史唐世旻而建的“灵显”庙,还有万寿寺,东麓有唐代永州本土僧人、后被誉为“草圣”的大书法家怀素年轻时栖居的绿天庵,以及府学宫、县学宫,等等。

这些地方庄严而神圣,令人向往和景仰。

万寿寺很出名,它原名法华寺,始建于中唐,宋代才改名。

在范纯仁寄居该寺西轩之前,唐代著名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常来这里与僧人觉照等人交流,还出资构建西亭,并写下了六篇与法华寺有关的诗文。

或许,当范纯仁住进万寿寺西轩之后,在寺院的一些角落,感受到了柳宗元在此留下的气息和余温。

从万寿寺出来,沿着山脊往东走不远,有一座岩洞,名叫华严岩,那里有柳宗元《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的石刻,旁边并有柳宗直题名刻。

站在华严岩石刻前,走进旁边永州知府柳拱辰建于仁宗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的柳子祠堂,读到四十多年前柳拱辰的《柳子厚祠堂记》,范纯仁十分钦佩柳宗元在永州的影响力,想起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想起他在永州十年所留下的大量文学作品,仿佛穿越时空,跟柳子相会。再想到潇湘二水交汇处的潇湘庙,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回去之后,便写下一首诗《谪居零陵》:

过尽潇湘景,冥行固不分。乌羊飱可饫,白酒饮能醺。

自息登临兴,因无出入勤。灵妃曾鼓瑟,信有尚堪闻。

根据《永州府志》记载,范纯仁在永州三年,历经了两个权知军州事:刘蒙和毕卿。前者是抚州临川人,元符二年(公元1098年)到任,只干了一年;后者不知何处人氏,元符三年(公元1099年)接任。两人对于范纯仁这样的朝廷元老级人物,不敢管束,所以,范纯仁在永州的日子,有妻儿相伴,倒也自在自如。

东山南麓的府学宫前的山坡下,有一片开阔地,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张飞取零陵时曾在此点将,故有“张飞点将台”遗址。初唐永州刺史李衢曾于此模仿长安的芙蓉园修建了一个芙蓉馆,馆内掘一大池,种了荷花,周围古树掩映,风景颇为秀美。因为池子位于城南,临近零陵县衙,故人称“南池”。

柳宗元谪居永州东山龙兴寺时,曾陪时任刺史来此游览,写下一篇《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看见的景象是“连山倒垂,万象在下,浮空泛景,荡若无外。横碧落以中贯,陵太虚而径度。羽觞飞翔,匏竹激越。”

两百八十多年后,范纯仁循迹而来,同样爱上了这里的秀美风景,特别是那池中的荷花,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以及跟父亲交往颇多的周敦颐。

周敦颐是永州相邻的道州人,大自己十岁。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父亲范仲淹从饶州刺史改任润州刺史。与彼时正在润州鹤林寺为母亲守丧的周敦颐相识。父亲忧国忧民的思想,对周敦颐影响颇大。

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周敦颐移任永州通判,任职将近四年。在永期间,周敦颐写下了只有65字的超级短文《拙赋》。跟他的《爱莲说》和《太极图说》一样,在全国广为流传。

遗憾的是,当范纯仁来到永州时,周敦颐已经谢世二十五年。

迈着悠闲的步伐,望着池中荷花,于心中缅怀父亲和周敦颐,再想到朝廷的事务,以及被流放在外的诸多贤臣,范纯仁的心显得有些沉重。

荷花带给范纯仁许多联想,他也就常来这里散步游玩。尽管留给身边人的是一个蹒跚背影,但心灵却得到了很大的慰藉。

他万万没有想到,四十年后,宋朝的另一位宰相张浚前后两次谪居永州。

相似的遭遇,相似的情感,令人欷歔不已。

张浚的儿子张栻为了纪念范纯仁,在此建“恩范堂”,后来有了“恩院风荷”或“恩范风荷”的雅称,成为“永州八景”之一。这是后话。

酷暑消退不久,池中的荷花也就渐渐凋零。

秋,也蹑手蹑脚地来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秋,是最容易勾起人们思念的季节。在秋风秋雨中,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也就倍加强烈。

望着绵绵秋雨,想到中秋团圆,范纯仁忽然想起自己的弟弟妹妹来,于是挥毫写下一首《零陵忆弟妹》:

感秋怀弟妹,憔悴客潇湘。他日常星聚,衰年隔雁行。

既盲难引望,垂老易悲伤。安得骑鸿鹄,高飞向汝傍。

秋去冬来,大雁南飞。

“人”字雁阵,掠过东山之巅,发出一阵阵鸣叫,顿时勾起了范纯仁人在异乡的那份思亲之情。

作为家中的老二,手下还有好几个弟妹。虽然两个弟弟官位不低,但同样历经坎坷,不知道他们和各位子侄现在可好?

想到这里,范纯仁转身回房,挥笔写下《零陵寄三弟五弟二首》:

其一

忽起还乡念,囊空不易居。田租收素薄,官俸夺无余。

颜困尝求米,丘贫乐饭蔬。朱门启新第,悬罄是我庐。

其二

忽起还乡念,人多故与亲。旧通乡里意,皆仰俸余缗。

望众诸家息,情须一饭伸。谁能悠久坐,白眼绝朋宾。

除了对亲人的思念,还有一种担忧也隐隐泛起,那就是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

大约是思念过度,流泪过多,范纯仁的视力越来越差,好多事物都看不清楚了,特别是黄昏时,他看见自己的儿孙在身边进进出出,都是模模糊糊的人影,以至于叫错人。

儿孙们看到这种情况,就劝他换一个地方居住。他想起柳宗元谪居永州时,也曾从城内的龙兴寺迁居到城外愚溪之滨,而且迁居之后,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于是,就答应了。

在儿孙们的张罗下,范纯仁按照当地习俗,选择吉日良辰,终于搬到了一个新地方居住。为此,他还写下一首《零陵移居》:

不起移居念,全因废两眸。门闾俱莫辨,隘陋亦何忧。

瞑鸟离巢远,盲龟待木浮。平生安稳少,盖乏措身谋。

迁居后,他就静下心来,继续修订父亲遗留的《义庄规矩十三条》。

范氏义庄在苏州吴县的老家,是父亲范仲淹于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创办的。范仲淹在地方和中央都当过官,晚年捐献毕生大部分积蓄,在家乡购置良田千余亩,设立义庄。通过外放收取租金的方式,用来救助和激励宗族内部的苦难者,故以“义”为名。

父亲订立的《义庄规矩十三条》,赡济的内容很广,几乎涵盖族人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父亲去世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章程和规矩已经过时,不适应当时生活,因此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修订。

范纯仁前后修订了五次,这次修订的重要内容的有两条:第一,子弟前去参加科举考试的,领钱十贯,再次赴考的减半。领钱不参加考试的,追缴。第二,子弟品行、文品出众而充任教师者,学生满十人,每月领糙米五石;学生满八人,领糙米四石;学生不满六人,领糙米三石。

三年千日,一晃而过。

据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范纯仁》记载:居三年,徽宗即位,钦圣显肃后同听政,即日授纯仁光禄卿,分司南京,邓州居住。遣中使至永赐茶药,谕曰:“皇帝在藩邸,太皇太后在宫中,知公先朝言事忠直,今虚相位以待,不知目疾如何,用何人医之。”纯仁顿首谢。

对于范纯仁来说,宋徽宗赵佶的圣旨是一份姗姗来迟的关爱。

大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逝世,其弟赵佶继位,史称宋徽宗。

赵佶坐上皇位的当天,就下旨恢复范纯仁官职,授光禄卿,分管南京,居邓州。听说范纯仁眼睛有病,视力不好,他还特意派人到永州赐茶、药。

皇恩浩荡,范纯仁叩首谢恩。随后,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带领家人登上北归的客船。他们顺流而下,过洞庭湖,入长江,溯汉江而上,到襄阳,然后转走陆路,到达河南邓州。

一路上,范纯仁心潮澎湃,他很想继续为大宋效力,无奈双目失明,还有其他疾病缠身,不能任职,只好请求回许州养病。

徽宗见无奈决,只得同意。并派内监赐茶药,希望他早日康复,赴京见面。甚至,他在朝会上当着百官的面,感叹道:“范纯仁,得见一面足矣!”

这些话传到范纯仁耳里,令他感激不已,无奈已到风烛残年之际,连御医对他的病也束手无策。范纯仁知道自己末日在即,就将儿子叫到床前,口述遗表,对朝廷大事建言献策。

一个早晨,他接受家人之贺。第二天,在熟睡中仙逝,享年七十五岁。

1598596_chenchao_1626611668564.jpg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范纯仁》。

1598598_chenchao_1626611715941.jpg

“永州八景”之一“恩院风荷”。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洋中鱼

编辑:陈小婷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县市区
  • 冷水滩
  • 零陵
  • 祁阳
  • 双牌
  • 东安
  • 道县
  • 江永
  • 江华
  • 宁远
  • 新田
  • 蓝山
  • 金洞
  • 回龙圩
  • 经开区
  • 政务
  • 社会
  • 文旅
  • 公示公告
  • 问政永州
  • 图片
  • 要闻
  • 财富
  • 消费
  • 健康
  • 综合
  • 科教
  • 专题
  • 本网动态
  • 理论视窗
  • 经济
  • 视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永州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