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蓝山“末代”搬运工(图)
2019-02-27 17:12:28 字号:

蓝山“末代”搬运工(图)

红网时刻永州2月27日讯(蓝山分站记者 李忠仁 黄俊北)蓝山县,内陆小县城,城里无可供航运的河流,却也有一种被称之为“码头”的地方。不过这种“码头”还多了一种叫木板车的运载工具。

2月27日,上午7点多,雨一直下不停。蓝山县城教育局十字路口的“码头”等待揽工的搬运工寥寥无几。

据“码头”上的搬运工所讲,蓝山县城有三个“码头”,分别在教育局十字路口、塔峰镇十字路口、老车站十字路口。其中以教育局十字路口的“码头”人最为多,天气晴朗时,等待揽工的人最多可达五六十人。

正常一天可揽工一到两次。天气恶劣经常一整天也揽不到工,留给他们的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蓝山紧靠广东,本有很多机会出去打工。但为了更方便照顾自己的家庭,他们便毅然决定地留在了家里谋生。由于他们文化程度低,搬运工作不需要培训,投入成本低、一辆板车就足已,工资当天结算、来钱快,加上当时蓝山县城“三来一补”的企业也提供了很多搬运机会,搬运工作便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

“我们平时早上6点多就到这边了,冬天天气冷就7点多到,实在等不到事情做,大家就在一起闲聊,也会围在地上打牌。”黄毅说起这话时,眼神盯着来往的行人,充满了渴望,亦有许多无奈。

黄毅回忆,从1996年开始,他就做起了搬运工,那个时候蓝山才开始出现搬运工,当时是3元搬运一次。最初,蓝山所有“码头”的搬运工只有30多人,教育局十字路口“码头”东面的房子都没建起来。

而黄毅今年已经64岁了,现在三个“码头”加起来共有120人左右。

搬运工这一行,他们也叫它“古市”。因为做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没有人想做,都是老一辈人在干着。

上午10点多,雨微微变小,“码头”的工人便多了起来。

这时,一辆7座的商务车停在了教育局十字路口的“码头”边,几个工人立马围拢过去,你一句、我一嘴,询问司机需要干什么活。一上午一言不发的搬运工却在这个时候竭尽全力地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一次挣钱的机会。

“刚才那辆车过来是找人搬家的,只要了两个人。搬家工钱结算讲究多,上楼一层加1块钱,包裹重价格也贵。到了现场根据东西多少谈好价格,才开始搬,我们心里都有一个标准。”黄时保对记者说道。

只要凭借劳动力而能挣钱的活,对于搬运工们都不在话下。

哪家要建房子、装修需要搬运沙子、水泥、瓷砖等材料,也来这边找搬运工。哪家要疏通沟渠、店铺要装卸货物等,他们都义无反顾去争取。

而搬运工们更乐意接长期的活,因为固定,一般7天的工作量,他们都尽力压缩在3-4天做完,价格谈好,趁早做完便有更多的时间挣其它的钱。

“过年过节是我们最期待的日子,但不是可以休息,而是因为能揽到更多的工,价钱也会比平时高,挣得更多,一个月能挣3千到4千。现在县城的市场秩序比之前好了很多,环境卫生也不错了,我们搬运货物也会很舒心。”古雨双目炯炯有神地说道。

待到中午12点多,雨稍停,天气有好转。

“你们中饭去哪里吃呢”记者问。

“我们的家都远离县城,中午骑电动车回去吃饭不方便。“辣椒饭”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因为便宜,也就10元一份,饭不限量,搬运工做的是体力活,饭量是很大的。”黄时保说到。

待到他们成群离开“码头”去吃辣椒饭时,春天的雨水又急忙地浇灌起来,比上午的更凶猛,或许是怕辜负了农民土地上的庄稼,持续了一整个下午。

而下午因为雨势太大,“码头”再也没有出现搬运工们的影子,对于他们来说,最不怕的就是吃苦耐劳,而最怕像今天一样等待了半天因为天气恶劣只能空手而归。

搬运工里最年轻的都有四十多岁,五六十岁的人是他们的主力军。而针对40、50后,蓝山县就业局每年都会组织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就业,已经持续了十多年了,不少搬运工通过技术培训已经转行去县城的企业工作。

留在“码头”的搬运工,也早已卸下家庭的重担,儿女们也劝说他们在家休养,好好安度晚安。但他们或许是习惯了这样踏实而诚恳的工作,不想闲下来,想为家里多挣一点生活费,让自己最后能发挥出一点余热和价值。

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正因为他们几十年的劳累和大半生的奉献,才为蓝山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架起了一座“便捷之桥”。但随着蓝山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起来,家具等生活用品更迭速度的加快;机器化代替人工的趋势已经降临,搬运工的“用武之地”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作为蓝山“末代”搬运工的他们,或许也真正渴望从中解放出来,让科技替他们履行这一职责,让自己得到真正的休息。

来源:红网

作者:李忠仁 黄俊北

编辑:李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