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在永州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新上任的市委书记严华说,市委的用人标准就是任人唯贤,绝不会任人唯亲!什么是贤?就是你能做事,什么是能做事?就是有做事的能力和做事的智慧;敢做事,就是有做事的能力和智慧,还不怕得罪人,敢于得罪“不该”得罪的人。所以敢于做事是需要勇气的。这些人将是他着重关注的群体,因为他们才是党需要的干部,是永州老百姓需要的干部!严华说,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提出他用人的标准:用循吏不用清流。什么是循吏?就是能做事、敢做事、敢担当,不怕得罪人。什么是清流?就是嘴巴上的功夫比手下功夫强的人,说白了,就是会说不会做,会做不敢做的干部。这些人不是他要关注使用的人。
听了严华书记的讲话,我们不禁拍手叫好,拍案叫绝。敢讲话就是真担当,一篇好讲话就是生产力。“用循吏不用清流”已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信号和清晰的价值取向。我们坚信:严华书记的用人思路,一定会把永州一些能做事、敢做事、敢担当、不怕得罪人的“闯将”“干将”发现出来,重用起来;严华书记的这篇讲话,一定会成为打开永州这把锁的“金钥匙”。
一、用循吏不用清流,是一个典型案例,也是一种历史必然。
循吏是指奉公守法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地方官的固定体例。循吏与清流,是在中国历史政治中一直贯穿始终的两种势力。从古至今,对这两类官员的使用是所谓帝王之术的重要内容。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由寒塘草舍经历近三十年的官场沉浮做上首辅后,提出他的用人标准:用循史不用清流,打破君子与小人的限制,重用那些敢于做事并把事情做成的循吏,从而使日益萎靡困顿的大明王朝就如打了一针强心剂,立刻精神起来,国家重新焕发出第二春生命,史称“万历新政”。张居正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青史留名与其用人之道有极大关系。张居正弃用清流典范海瑞、重用民族英雄戚继光就是鲜明例子。张居正认为海瑞是一个很好的人,做人没得说,道德、自律都很好,但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在他眼里,好官的标准是:上让朝廷放心,下让苍生有福。这一点他看得很清楚,海瑞做不到。张居正重用戚继光时,还是个总兵。当时总兵虽然是部队一把手,但是上面还有一个总督。过去只要总督与总兵产生矛盾,朝廷一定是撤换总兵,而不会换总督。但张居正并非如此,当戚继光这个总兵与总督产生矛盾时,他撒换的都是总督。戚继光担任蓟辽总兵十三年,蓟辽没有发生一次战争,蒙古人也没有一次进犯。确切地说,这既是戚继光的功劳,也是张居正知人善任的功劳。正是因为张居正始终坚持用循吏不用清流,万历前十年的朝廷大臣,凡是张居正亲自提拔的,大部分都是青史留名的人才。
纵观古今,在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长河中,也正是如民族英雄戚继光这样一批又一批勤于做事、敢于担当,并肩负起造福一方民众、改变一方面貌的循吏们不断地接续奋斗,才汇聚了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磅礴力量。
二、用循吏不用清流,是一道现实难题,也是一大时代考题。
清流重在做人,循吏重在做事。张居正用循吏不用清流,目的是推动事业发展、社会进步。如今,能不能大胆使用循吏干部,从理论上说,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对待和处理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选人用人的标准往往是各方面反映良好,老实稳当,听话可靠,而对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在个别领导嘴里有所谓“争议”的人,则总是心存疑忌,百般挑剔,另眼相看,唯恐使用了他们会给自己添麻烦,给工作捅娄子。因而,明知一些干部有德有才可担重任,但为了保险起见,往往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干部工作要平衡”“辨才需待七年期”。如此求全责备的用人视野,既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也使党的事业和工作受到了影响。史书记载,西门豹在为邺令时,廉洁奉公、政绩显著,然而身边人却联合起来排斥和诋毁他。魏文侯偏听偏信,反而要“收其玺”,罢其官。西门豹说,过去我不懂得治邺,现在我懂了,您让我回去继续任职吧。一年后如果还有人说我不行,“请伏斧踬之罪”。于是西门豹回到邺之后,一改以前的执政理念,“重剑百姓、急事左右”,结果一年后,文侯迎而拜之。西门豹对比前后的遭遇,坚决要求交还印绶,不再为官。现实中,这样的事例在永州也并不少见。一些能做事、敢做事、敢担当、不怕得罪人的干部往往被忽视、被埋没,没有被发现出来、重用起来,由于长期没有释放他们激情与才华的舞台,使得这些干部激情下降、做事的能力与智慧得不到发挥。现实社会告诉我们,一个干部只要做事,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说法或反映。一个干部有反映是正常的,而一个一点反映也没有的干部就需要引起警惕,他很可能是一个不干事只做“老好人”的干部。实践证明,有反映的干部也许不一定是好干部,但真正的人才也往往就在其中。因此,对坚持原则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而有反映的干部,要辨证的看待,不求全责备,不因瑕弃玉。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机制,只要他们政治坚定、廉洁奉公、真有本事、能干大事,只要他们的“反映”不是政治问题、原则问题、违纪违法问题,就要像张居正看准戚继光一样力排众议,大胆使用,就要像严华书记所说的:在他眼里,没有所谓站队,没有团团伙伙,只有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如果你是为人民服务,即便是得罪了他,却得到百姓拥护,也会用你。实践证明,只有用这种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公道正派的胸襟和远见选人用人,才能将循吏干部发现出来、重用起来,才能为他们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提供广阔舞台。
三、用循吏不用清流,是一项细致工作,也是一门高超艺术。
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是重要的“风向标”,也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健。近年来,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被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他们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经历丰富,大都干出了一番事业,是干部队伍的主流和基石。但也确有少数干部,四平八稳、八面玲珑、政绩平平、乏善可陈,既没有显著政绩,也没有突出过错,在一个地方几年,山河依旧,面貌仍然,耽误了党的事业和地方发展。更有甚者,明哲保身、“爱惜羽毛”,在大是大非面前无动于衷、置身事外;个别人见风使舵、投机钻营,对自己前途有利的就上,没利的就躲,甚至故意要滑头,当“墙头草”。这样的人虽然为数不多,但负面影响很大,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利。因此,如何把循吏干部发现出来,重用起来,是一项细致工作,也是一门高超艺术,体现着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首先是科学考察。要围绕严华书记提出的“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狠抓落实”设置考察内容,对于善抓落实的干部,要给予特别关注。重点考察干部干了哪些真事、大事,干了哪些群众点赞的实事、好事,解决了哪些过去遗留的硬事、难事,在干事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显示出什么才干,群众怎么评价。要跟踪考察那些在基层扎实历练,在吃劲岗位和艰苦地区经受磨练,尤其是在深入推进三大攻坚战中表现特别优秀的干部,让能打仗、打硬仗、打胜仗的干部有平台、有空间、有奔头。其次是尊重民意。严华书记说,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民意大于天。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民意”与“票数”、领导和群众对干部评价不一致的问题。由于考察方式的限制,一位“老好人”在民意测评中可以拿“满票”,相反,一位敢抓敢管的“黑老包”得票不靠前,群众说好的干部领导不一定认可,领导认可的干部群众不一定满意,选人用人中这类票数和领导评价与真实的民意扭曲、与干部优劣背离的现象并不鲜见。历史和现实表明,干部干的好与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广大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只要我们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口碑中了解、发现干部,才能真正把那些原则性强、一身正气、不跑不送、埋头工作、敢抓敢管,群众口碑好、对群众贡献大的干部选拔出来,重用起来,才能真正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那些靠投机钻营,靠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干部得利。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很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艰难险阻,永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追赶和缩小与沿海及省内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认真落实严华书记的讲话精神,全面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老百姓的事100%的办成、办实、办好。为此,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真刀实枪干一场。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一大批有眼界有胆识、有激情有韧劲、有思路有办法、有本事有担当的循吏干部被发现出来、重用起来,尽快让他们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带领人民群众,把永州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更好更快的向前推进。
(作者 盘德平 系永州市委市政府接待处处长)
来源:红网
作者:盘德平
编辑:李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