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化永州丨田日曰:王船山到过云台山
2019-04-17 11:51:49 字号:

文化永州丨田日曰:王船山到过云台山

timg.jpg

“王船山先生曾在双牌云台山生活过?”

当一直以挖掘整理和潜心研究永州地方文化为乐的杨中瑜先生,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可是,他十分肯定地对我说“确实是的”,并说,船山学社常务副社长、湖南船山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衡阳师院朱迪光教授要率队到双牌云台山采访,邀我跟他一道陪同踏访现场。如是,我这才觉得,这一说法一定非空穴来风了。

王船山(1619.10—1692.2),本名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人。他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三大思想家。章太炎称赞其(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毛泽东主席则称其为“中国的黑格尔”。

读其一生,真正决定或者说改变他命运的是1642年。这一年,23岁的王夫之与两位兄长同赴武昌乡试,中湖广乡试第五名,长兄王介之中举第40名,好友夏汝弼等也皆中举。同年11月,与兄长王介之北上参加会试。因李自成军克承天,张献忠军攻陷蕲水,道路被阻,1643年春,兄弟俩被迫自南昌而返。10月,张献忠所部攻克衡州,其义子艾能奇招纳地方贤能,拘王夫之父亲王朝聘为人质。“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刺伤自己脸和手腕,扮着伤员救出父亲,也让自己脱了身。

1645年3月,结识抗清将领堵胤锡,从此走上抗清复明道路。1647年5月,清军攻陷衡州,全家逃散,父王朝聘、二兄王参之及叔父、叔母都在战乱中死亡。其父嘱其子女要抗清到底。1648年10月,王夫之与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在南岳方广寺举行武装抗清起义,后战败,投奔大明王朝灭亡之后纠集残余势力在肇庆创立小朝廷、被称为永历帝的朱由榔。

1650年春,因三次上书永历帝弹劾王化澄,遭王化澄起杀意,携继娶为妻的襄阳郑仪珂之女郑氏,逃桂林投瞿式耜。8月,清兵至桂林,再逃到永福。次年正月,与妻郑氏、侄王敉回到衡州,避居双髻峰续梦庵。1653年,清兵再占湖广,王夫之避居耶姜山。

耶姜山,今名大云山,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是湖南邵东县最高峰。这里地形逶迤,峰峦拔萃。是古代的佛教、道教文化圣地,有大小48座庵堂 。他到此避难,在山上筑有茅庐。其号姜斋,即源于此。

1654年,王夫之续遭清廷侦缉,被迫离开耶姜山,来到现属双牌县(时为零陵县)的上梧江瑶族乡,避居在盘家瑶族村下岭铺下岭江枫王庙和云台山上云台山庵,“间多匿居猺洞,变姓名为猺人。傲啸山林,寄情云水,友麋鹿而伍猺人,参道秘而息心影”。

今恰是王船山诞辰400周年,为纪念这位与黑格尔齐名 “世界哲学双星”的一代大儒,衡阳方面拟定开展系列活动,旨在宣传推广船山文化,大力弘扬船山精神,擦亮这张世界级“文化名片”。其中,“一位思想家的思想地图——纪念王船山先生诞辰400周年”大型历史文化采访报道活动是一个重头戏。以对王船山人生和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武汉、南岳、梧州、桂林、耶姜山、云台山等30多个生活地点为主线,通过文史专家、记者的实地探访,挖掘尘封的故事,佐证记载的史实,从而展示王船山 “从入仕报国梦到抗清救国梦,再到学术研究梦”这一思想变化轨迹。

“佛宇不可知,云留高树里。日落钟磬声,随云度水溪。”这首五言绝句《云台山》,是他书稿里有存的一组“二十九首小诗之(第)十九首”。

对照他诗里描写的意境分析推断,对大量地名进行比对, 4月4日,朱迪光教授亲自带领采访报道组一行五人来到永州,先行采访了专事永州地方文化研究的张泽槐等专家,查阅了大量文字记载,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双牌。见面之后简单介绍、寒暄几句,我们随即陪同几位专家,翻山越岭赶往上梧江盘家瑶族村。两个乡村干部和三四个可能知情的村中长者,早已等候在村里。

经当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引领,我们一行首先现场考察了云台山古庵遗址。古庵早已倒塌,但院墙的墙基还清晰可见,散落在墙根六个巨大的雕花精美的石头柱础和一户人家收藏在住房楼上的几块横梁木雕,足以证明这古庵当年是经过匠心构造的。有两块半截青石残碑,被一户农户用水泥砌作台阶,尚存字迹但十分模糊,已经很难辨认出能清晰表意的碑文来。老人们说,好像是功德碑。座谈时,让他们回忆究竟是建庵时所立,还是后来维修或记载捐献物件所立,又都说不清了。但还记得古庵原有上下两栋殿堂和左右两排偏房,曾有大铁钟和造饭的大铁锅。那大铁锅则在 “大炼钢铁”时,被拿来敲碎了回炉炼钢铁去了。

之后,我们又驱车去往一个半坡上的枫王庙遗址。虽只见得一堆瓦砾,其间半截埋着半截露出的木柱梁已呈腐朽状,石砌台阶上铺着的是椭圆形的河卵石,四周立着一大片茂密的大古树,往前不远处看去,便可见一条小溪涧,让人闭上眼睛都可以想象出古庙当年的模样,耳边犹还听得到一阵阵悠长的钟声。老人们回忆,早些年办人民公社食堂,一口大钟还被抬到食堂里被用作开饭时敲钟发号令,再后来又弄到哪了,杳无音讯。

枫王庙离山脚下潇水河及泊船的下岭铺码头近若咫尺,但因位居河岸半山腰上的一条山漯里,似又显得特别幽静。云台山庵距河岸码头和枫王庙都五六里路的样子,不是太远,但需翻越一座山界,所以,同样也是一处静避理想地。云台山,顾名思义,海拔地势高,近云端,又是山顶少有的一处平台,终年雾绕,宛若仙境。山的一侧是湘桂古道,一侧是通江达海的潇水河,若王夫之先生当年确是选定在此避居,出可四通八达,隐则无影无踪。瑶民们淳朴道义又剽悍豪情的性格是他可以相托相交的首选。我突然发现,他举行武装抗清起义的南岳方广寺、避居双髻峰续梦庵、避居的耶姜山、流亡至兴宁寓荒山僧寺等,多是庙宇庵堂地,难道都只是纯属巧合么?

在一番现场仔细踏访后,长期致力于王船山研究、有称船山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的朱迪光教授,竟禁不住当场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当年王夫之先生携妻子等人来到双牌云台山避居,穿瑶服、学瑶语、扮瑶人,与瑶民们打成一片,借机联络周边抗清义士,以图重举义旗,是可信可靠的。他说:“我们循迹而来,似乎踏踩在他的脚印里了。”

1655年8月,王夫之离开云台山之后不久,很快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老子衍》;随后又完成了《黄书》。从此,他转向著书立说。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台山完全算得上是他思想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一发不可收,一生著述共达100余种,400多卷,体系浩大,内容广博,在哲学、社会政治思想各方面都有独到见解,成就了他在中国古、近代乃至世界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这是王夫之先生自题衡阳湘西草堂的一副对联。表明他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三百多年以来的历史,证明他确实做到了。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我想说的是,号船山先生的王夫之来过云台山,可算是云台山之幸,是王船山之幸,也是中华文明哲学思想之大幸矣。

在云台山,我伫立于一隅土台,凝望脚下南来北往奔流不息的潇水,恰一簇白云飘过,我仿佛闻到了从脚下泥土里和拂面的轻云中散发而出的哲思气息。(注:“猺”系侮辱性词汇,已被摈弃,现用为 “瑶”)

(田日曰,湖南道县人,供职于双牌县,湖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潇水清清永水流》)

来源:红网

作者:田日曰

编辑:陈小婷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