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1日,陈树湘师长率领红34师6000余人,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成功掩护全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渡过湘江后,被敌截断前进的道路,无法渡江追赶主力。陈树湘率领红34师余部突出重围,转战广西灌阳和湖南道县、江永、江华一带。
12日,在江华牯子江渡口抢渡潇水时,陈树湘腹部中弹身负重伤。
15日,陈树湘在道县四马桥镇塘坪村冯督庙(洪都庙),掩护余部突围,与敌人战至弹尽粮绝,同一名警卫员一起被俘。
18日,道县保安团第一营营长何湘,用两根长竹杠平行扎在一个猪笼子的两边,像抬轿子一样抬着陈树湘回县城邀功。当行至县蚣坝镇石马神村的麒麟庙时,陈树湘趁敌不备,从伤口掏出肠子,大吼-声,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践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豪迈誓言,他也是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道县政协第一届委员戚福贤,时年9岁。据他回忆,敌人将陈树湘的遗体,抬到县城西面的戚家湾,将长竹杠的一端斜架在戚福贤的祖母住房的土墙上,另一端放在地上,让陈树湘的遗体悬在空中,不让着地(道县风俗认为,人死后,尸体不能落地,一落地即入土。笔者注)。后敌人在城墙脚一个叫滴水沟的地方,残忍地将陈树湘的警卫员杀害,并将他们的头一起割下来,挂在道县西门示众三天,又送往长沙小吴门示众。
陈树湘及警卫员的遗体,身首各异。烈士的头颅,葬在何处,待进一步考证。
当地老百姓感念红军的严明纪律,不忍红军的尸骨暴露,冒着生命危险,将陈树湘和警卫员的无头遗体,经西关桥,沿着阴阳村后通往道县二中的大道,抬到飞霞山东麓,将烈士的遗体安葬。
飞霞山以上关码头为中线,分为南北两半。北面有开元观、紫云庵、三凤亭等古建筑,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南面树木葱茏,暗淡阴森,十分荒凉,鲜有人迹,为“乱葬岗”。
周家祥,1954年出生,现为道县西洲城中社区党支部书记、治保主任,世代居往于阴阳村。据他回忆,村中老人都知道飞霞山上有一大ー小两座红军墓。小时候,他经常同伙伴们到山上打野战,输了的一方要“拜红军”,即跪在红军墓前,磕头作揖,参拜红军墓,以示对红军的敬重和祭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清明,都有单位向烈士敬献花圈扫墓,花圈一大ー小两个。到了七十年代,来扫墓的人逐渐少了,最后淡忘了。但是,村里有人想在红军墓旁边开荒种地,仍被村中老人制止。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初,因城市扩建,红军墓被掩埋。周家祥说:“我听父亲讲,这里的红军墓,葬的是两具无头遗体。一个是当大官的,一个是警卫员。他们是红军大部队走了以后,退回来的,是在四马桥的大山里被国民党的保安团抓住的,头还被割下来示众。”
道县史志办工作人员周喜竹也是正宗的阴阳村人,她说:“我上小学时,每年清明节,老师都要带我们到潇水河边的飞霞山上祭扫红军墓,听老师介绍,这里葬的红军,他们的头是被国民党残忍地割了下来的。”这也印证了飞霞山的两座红军墓,就是陈树湘和他的警卫员的墓。
据考证,当时在道县境内,头被敌人割下来示众的只有陈树湘和他的警卫员,因此可以断定,飞霞山上葬下的两具无头遗体,就是陈树湘和他的警卫员的遗体。他们并排葬在现上关大桥西头北侧,县中心粮库东后方,道县二中左后侧的一个叫鲁观塘子的地方。这里,左、右、后三方都是高低不平、陡峭的山石,只有这里有一亩见方的平地。陈树湘的墓大,警卫员的墓小。坟墓左前方,以潇水河边的“猪婆石”为标志,它前临潇水,后靠飞霞山,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八十五年的风雨沧桑,红34师和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的英勇事迹一直被当地群众铭记。2016年,中共道县县委、县政府根据考证,在飞霞山修建起了“陈树湘烈士墓”,供人们瞻仰。(冯正春)
来源:红网
作者:冯正春
编辑:周文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