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蓝山:“打谷机”的演变史
2019-09-11 16:01:03 字号:

蓝山县所城镇山田村:“打房桶”。

对于很多人来说,五六十年代的“打房桶”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红网时刻9月11日讯(记者 李忠仁 黄俊北 通讯员 欧阳昌云)在蓝山县所城镇山田村的梯田上,因笨重的收割机不方便运输,故还保持有五六十年代就有的收割形式,当地称之为打“房桶”(外地多数称之为“拌桶”),目前村里仅有一两家还在使用。村民阮嫦竹告诉记者,“打房桶”正如其名,关键在“打”字,拿起谷穗用力拍打在木桶内部使稻谷震落,一束谷穗一般需打3次,才可使谷子完全脱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蓝山县所城镇山田村:脚踩“打谷机”。

七八十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脚踩“打谷机”,尽管全靠人力踩动,但比起“打房桶”它的效率还是有了较大提高。手握谷穗,脚踩踏板,谷穗在滚筒脱粒槽里自动脱粒落到木箱里。在蓝山县农村的梯田上,偶尔还能看到它们的踪迹。

脚踩“打谷机”是许多农村70、80后暑期难忘的回忆:顶着炎炎烈日,去自家田地或者被叫去亲戚家帮忙“双抢”。大清早吃完早餐赶到水田地,这时谷穗早被大人前一天一排排地割下,脚踩“打谷机”也已经就位,随着大人一声令下,小孩便飞快地抱起“禾把”递给打谷机前的人,从抱到递一天数不清多少来回。

蓝山县大桥瑶族乡桂沅村:农民正用柴油打谷机脱谷。

21世纪初出现的柴油打谷机,可实现稻谷半自动化收割,且自身轻巧,易于搬动,成为那时农民“双抢”期间最得力的助手。和脚踩“打谷机”相比,微型柴油打谷机的优势在于以柴油机为动力,收割效率大大提高,且左边设置一个自动出谷粒的槽,用桶接住装满后倒进麻皮袋即可。

蓝山县塔峰镇岐石脚村:现代化收割机忙着收割。

在蓝山县塔峰镇岐石脚村,50多岁的封师傅正忙着清理沟边的稻谷。不远处收割机正在收割谷子,封师傅年轻的时候是收割稻谷的行家,他看着收割机笑着说:“我年轻时,一个人一天也就收割3亩多。2010年左右村里就出现了收割机,收割机收割一亩稻谷仅需十多分钟,收割机的收割速度是人工收割的几十倍。”

如今,正逢秋天丰收的季节,当您走在蓝山县各乡镇平坦、金黄色的稻田里,经常能听到现代化收割机发出忙碌的声音却鲜见农民伯伯的身影,经常能看到现代化收割机来回穿梭在广阔的田野上像在努力绘就一幅美好生活的画卷。

从“打房桶”到脚踩“打谷机”,从柴油打谷机到现代化收割机,他们是新中国70年砥砺前行的一幕、是新中国成立70年春华秋实的一角,他们的先后出现,更是时代进步的脚印。

来源:红网

作者:李忠仁 黄俊北 欧阳昌云

编辑:李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