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之名,得之于舜葬九疑,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
辞书上对“陵”的解释是:从阜从夌。阜,大土山;夌,攀越。意即“攀越大土山”。陵的另一层意思是帝王墓的专称。因此,炎帝陵所在地称为炎陵,黄帝陵所在地称为黄陵。而舜帝陵所在地称为零陵,不称为舜陵,这与九疑山下的古泠水相关。《水经注》载:“泠水南出九疑山。”明《九疑山志》载:“泠水,在泠道城下。即瀑、漅、仙政、漭诸水合流出泠水市者,又曰泠道水。”
白蘋洲。图/陶旭日
在古文中,“泠”与“零”通用,“泠水”又作“零水”。著名学者王田葵教授在《零陵怀古》中认为:“因舜帝葬于泠水即零水之源,舜陵因而称零陵。”
零陵之名,由来已久,是夏以前中国出现的34处古地名之一。零陵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为楚之南境;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攻取百越,于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左右,在湘江上游的全州与灵渠之间设立零陵县,管辖湘江与漓江源头的广大区域,其目的是修建灵渠,沟通湘漓二水,运输粮草,攻打百越,经营岭南,治所为今广西全州咸水乡。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改长沙郡为长沙国,零陵县属之。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于元鼎六年(前111)析长沙国而置零陵郡,郡治迁泉陵(今永州市零陵区),当时行政管辖范围涉及今湘南桂北的广大区域。自此,零陵为历朝历代郡县州的治所至今。
来源:红网
作者:刘翼平 刘佳音
编辑:蒋先昭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