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零陵文旅丛书》| 零陵长田长瓦
2019-12-31 21:15:21 字号:

零陵长田,其村虽然偏远,但是却因其世代从事长瓦烧制而享誉湘南,名闻粤桂,被世人誉之为“长瓦之乡”。

说起“长田长瓦”,这里还有许多故事。长田村位于零陵区的凼底乡,这里恰是阳明山脉与都庞岭的结合部,这里是一个风口位置,长年山风呼啸,飞沙走石,有如万马奔腾,大海奔涛;而且酷夏烈日蒸腾,冬日冰天雪地。此外,在都庞岭、阳明山脉的茶林、五星岭、凼底冷山、喜塘、五里牌、何家洞一带,山鼠野猫甚多,每到冬春季节,它们常到村民的屋里寻食,翻墙走瓦,肆无忌惮。因此,盖房的茅草、杉树皮,或者是普通的小青瓦,在这里不是被强风刮得七零八落,就是在湿漉的雨水中极易腐朽,抑或被冰雪野猫山鼠毁坏,屋漏问题成为当地百姓最为头痛的一件大事。 为了克服大风与雨雪天气对房屋盖顶的损坏,勤劳智慧的长田村民对传统小青瓦工艺进行改良,通过瓦泥原材料的改进,瓦片长度和厚度的增加,瓦窑结构的改善,烧制方式的改变,使烧制的瓦片不仅质地坚硬,结实耐用,而且重量是普通瓦片的 2 ~ 3 倍,不易被暴风摧毁与猫鼠翻动。同时, 改进瓦泥配料,使烧制出来的瓦片表面粗糙,增强了瓦片间的摩擦力,使 瓦片搭接得更加严实稳当,从而起到了很好的防风雨霜雪的作用。于是长瓦一经问世,便深受周边百姓的喜爱和欢迎,一时供不应求。长田村村民以制作长瓦为业者众多,形成了遍地为窑,举村做瓦的盛况。长田长瓦通过陆路湘粤桂古驿道和潇水流域纵横交错的水上运输,被运送到五岭深处,成为百姓喜爱的一种建筑材料。

长瓦的烧制,在工艺方法上与小青瓦的工序大同小异,只是个别细节上存在差别。长瓦的制坯。分别由采泥、晒泥、粉泥、和泥、码摞、制坯、晾晒七道工艺组成。

在制坯过程中,对泥土的要求很高,必须选用杂质少、黏性好、可塑性强的白釉泥作原料,而不是小青瓦所用的黄泥。原因是黄泥制作出来的瓦片,因结构力和硬度不够高,做成的长瓦在运输过程中极易碎损。选用白釉泥烧制长瓦,则克服了这一难题。白釉泥实际上属于一种陶土,可用这种陶土烧制咸菜坛子、水缸以及地板砖等。因此,用这种陶土烧制出来的长瓦自然质地更结实、品型更规整,表面光鲜而略带粗糙,盖在屋上不仅经久耐用,而且非常稳当。

瓦泥的筛选。瓦泥最忌讳的是沙子,若沙子一多,很容易在瓦坯的烧制过程中形成细微坼缝或砂眼,导致瓦片漏水。因此,对泥土必须进行筛选。

而瓦泥的筛选,其前提是先将泥料粉碎。粉碎是烧制长瓦中一道不可或缺的工序。采选出来的釉泥原料,多呈灰白色,像一坨砣石膏。

首先将挖出来的这些泥膏在太阳下晒干,然后进行粉碎。瓦匠在晒料坪上用打豆子的连枷将晒干的釉泥打碎,也有的用碓舂,或用碾子碾,然后再用铁丝网筛,除去泥土中的沙子。粉碎釉泥是一项很苦力的活,一个强壮劳力一天也粉碎不了多少。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由于机械化进程的加快,改用机械取代人力,才使瓦泥粉碎这道工序变得简单而高效起来。

长瓦的码摞与制坯。码摞与普通青瓦的码摞一样,只是小青瓦码摞是长方形的,而长瓦的码摞则通常是正方形的。

由于长瓦的每次取料比普通瓦片的用料常常多出一倍以上,分量重, 体力要求更高,其制坯的技术也更难。

长瓦的制坯工具非常简单,一个刮泥器,一个旋转平台,一个瓦模套筒, 一块瓦衣,一个刮板。然而就是用这等简易的工具,不仅能制作出精美的瓦片,而且还能制作出乡村里用于腌咸菜的酱缸。

长瓦烧制工序。长瓦的烧制分为装窑、烧窑、刹火、出窑、分瓦几道工艺。但烧制长瓦的窑与烧小青瓦的窑不一样。长瓦用的瓦窑是一条隧道式的长廊。瓦窑主体用水砖砌成,大部分在地下,窑体内高1.5~2米,宽约1.5米,隆出地面部分高约50厘米左右,形似一片倒扣的长瓦, 其长度从 40 米至80米不等,窑身沿着山坡向上,愈往上窑身愈宽愈高愈大,最高处达2米高。瓦窑首尾间有一个自然落差,这样既便于烟道顺畅,又有利于热量的最大利用。两侧每隔一两米左右设有一火口,烧窑时即从长窑最低一端的总火口开始点火,大火烧30分钟之后,开始依次打开两侧的火口点火、投柴,保持火势,每一组火口需要持续投柴焚烧20~30分钟,瓦匠师傅会根据炉膛内瓦坯的烧结颜色和炉壁炉底的温度决定何时刹火。

装窑。长瓦装窑看起来简单,其实很有诀窍。通常是从窑的尾部装起瓦坯分层码放,横竖整齐成线,间距不宜过宽,瓦坯堆垒时必须前倾后正,也就是愈靠近窑尾的地方愈要堆得正,而愈往前,就要有一个微微的倾斜度。 这样既便于整窑瓦坯的烧结,更利于瓦坯在烧制过程中互相支撑,不会因 局部温度的过高而致使长瓦变形或整窑倾塌。

????_20191227143257.png

长瓦码摞。

烧窑,需要的人手最多,需要有人搬运柴火,有人轮流上阵投柴,炉边的温度很高,投柴的人非常辛苦,常常是挥汗如雨,一个班下来,人若焦烤过一般,口渴难耐。但是,烧窑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侯。在烧窑的夜 晚,一弯冷月悬挂在遥远的天空,通红的炉膛映照着烧窑瓦匠喜悦的脸庞。 尤其是那一个个火孔蹿出火苗,把整个山岗与天空照得通亮。正如李白《秋浦歌》里所写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刹火。何时刹火,这是长瓦烧制过程中最关键之所在。若刹火时间过早,瓦坯烧制不到火候,出来的产品呈土红色或灰白色,不结实,易碎损。若刹火时间过晚,炉膛温度过高,会导致瓦坯熔化变形,甚至整窑瓦坯倒塌。因此,火候直接关系长瓦的产品质量。刹火全看火候,而火候依据两点:一是窑炉的温度,二是烧制的时间。在农村烧瓦,既无温度控制仪,也无时钟,通常点

一炷香放在炉膛旁,老瓦匠通过看香的长短和炉膛内的颜色,凭经验去判断是否刹火。40 ~

60米的长窑,烧窑通常需要 20 ~ 24 个小时。

封窑。封窑比较简单。当最后一对火口刹火后,即封闭所有火口与窑门,让其自然冷却,通常需 2 ~ 3 天,窑温冷至常温,便可以出窑。当然,封窑也是有讲究的。封窑的功能是让烧结好的长瓦慢慢降温,使其烧融的瓦坯重新凝结,以形成坚实的内部结构。

出窑。刹火之后,大约在 2 ~ 3 天便可出窑。出窑时瓦匠从烧火口进入,将烧好的瓦坯筒一个个往外递送出来。有时赶急,封窑的时间较短,瓦窑内的余温未降,出窑者常常是汗流浃背,异常辛苦。

分瓦。分瓦是长瓦烧制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艺。长瓦的分瓦是在烧结以后,而不是像小青瓦一样处于半干状态。分瓦要用一个特制铁锤轻轻敲击烧制出来的圆桶瓦坯的缝线,瓦坯会沿缝线裂开成3片。敲击的力度必须适中,太重的话不是将瓦片敲碎,就是碎开的线条不规整;而敲击的力度太小,就根本分不开瓦片。

长瓦的质量取决于烧窑过程。烧窑最忌“冷窑”,因此,烧窑的壮汉通常轮流上阵,不停歇地往窑内添柴,保持窑温在 900℃以上,瓦坯中的釉泥接近熔融的状态,釉泥内部的分子结构出现重组,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不再是松散的泥土,而是烧结成坚实的瓦片。

关于长田长瓦的坚硬质地,我们曾做过一个实验,一片长瓦放在地上,通常可以承受 70 ~90公斤的压力,即一个成年人踩上去,基本上不会开裂。长瓦的结实度通常是小青瓦的5倍,是普通琉璃瓦的2倍。

来源:红网

作者:唐浪 杨金砖 彭涛凯

编辑:蒋先昭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