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位于湖南南部,永州北部,湘江上游,南岭北麓,地处衡阳与桂林之间,西与广西全州交界。今日零陵总面积1986平方千米,人口64万,其中城市人口28万。因潇水与湘水在此汇合,成为潇湘之源,既有经历了两千多年沧桑岁月的古城,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城市个性鲜明,文化积淀深厚,山水风光如画。先介绍零陵的得名。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说明,零陵与舜葬九疑有关。根据古代文献及地方志的记载,零陵名称的原初含义就是舜陵。对“零”的解释,众说纷纭。其中有两说比较有理:一是九疑山有泠水,古时“泠”“零”相通,零陵就是泠陵。二是零,指涕零,掉眼泪。相传舜帝南巡,崩葬九疑。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泪染九疑荆竹。后人感其诚,故将舜陵改称零陵。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统计:“零陵是我国夏以前已出现的三十四处重要古地名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舜帝南巡图 / 陶旭日摄。
舜帝为什么南巡呢?舜帝到了晚年,禅位于大禹,自己则到南方巡视,“只为苍生不为身”,主要是体察民情,来到苍梧之野,目的是“德服三苗”。舜帝在九疑山一带活动较长一段时间,终因年老体弱病逝于九疑山。所以《山海经·海内经》说:“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永州之野,许多地方都留下舜帝的足迹。以零陵为例,零陵舜庙多见于永州方志,庙址“在县城西”“在城南”“在城北”“在县治南”,几经变迁。明代,零陵城内建有舜庙,“帝舜庙,在城南,世传舜巡狩,曾憩于此。”(弘治《永州府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顺东研究员,根据零陵地图上标有“舜帝庙村”的线索,于2012年6月中下旬两次赴黄田铺镇舜帝庙村考察,发现了舜帝庙遗址,并在遗址区同时发现了舜帝庙标识和大量石雕、碑刻及部分古建筑石构件,还在周边发现了湘南古道、石桥等文物遗迹。村里老农介绍:“舜帝南巡逆湘江而上,行船受阻,舜帝在此住一晚。舜帝驾崩后,在该村修建舜帝庙。”吴顺东等专家又查看了该村的《何氏家谱》,发现在家谱总图中绘有“舜帝庙”“戏台”“廻龙塔”(位于舜帝庙南侧山头)、“古道”“石拱桥”“村庄”“宗祠”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城零陵还建有与舜帝相关的潇湘庙。
零陵自古以来又有大小零陵之分。大零陵不但指现永州,历史上还包括广西桂林和湖南邵阳、衡阳、郴州的一些地方。小零陵即后来的零陵县,限指如今的零陵区和冷水滩区及双牌县部分区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遂将舜帝晚年活动过的“苍梧之野”设置一个县,取名零陵,县治设今广西全州咸水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零陵郡,大致辖今永州、邵阳、桂林等地。郡治仍在广西全州。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将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城(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即今零陵古城。零陵古城的前身是泉陵侯国。元朔五年(前124),汉武帝首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侯国辖今零陵区、冷水滩区、双牌、祁阳、祁东、东安等地。侯国都城称泉陵城,在零陵城北,东山之西,今零陵泉陵街一带。泉陵城邑的面积不足明代零陵城的三分之一。这时,泉陵县与零陵县(治所仍在广西全州咸水乡)同属零陵郡。《永州府志》讲得很明白:“零陵本汉泉陵县,东汉郡治于此。”隋开皇九年(589)废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改泉陵县为零陵县。永州府治和零陵县治均在今零陵区。永州的得名,一说将零陵郡、永阳郡合并,用零陵郡之治所,取永阳郡之名而置永州总管府。一说得名于永陵。《九疑山志》说“零陵又名永陵”。大约是从北魏温子升《舜庙碑》中“疑山永逝,湘水长违”那句颂词引申而来。北宋地理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也说:“舜陵一名永陵,自古禁樵采,置守陵户。”一说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永山,位于双牌县永江乡,相传为古代永国后裔迁居之地,故名。其山所出之水叫永水,即今永江。一说得名于潇湘二水。许慎《说文解字》:“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长。”宋祝穆《方舆胜览》:“永州,二水。柳宗元《湘口馆》记潇湘二水所会也,州因二水而名永。”从此,零陵、永州成为一地二名,常交替使用。在朝代更替中,永州或称府,或称路,或称专署,零陵县总被它管辖着。尽管永州辖地有所变化,但零陵县城却一直未变。
来源:红网
作者:吕国康
编辑:蒋先昭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