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国内学术圈有两起热点事件引人侧目。一件是中科院徐中民教授撰写的《论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一文,因其另类的论文内容引发网评如潮。另一件是一篇题为《教育研究的想象力—-以张楚廷的教育研究为例》博士论文,在该论文答辩会上,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这篇论文的指导老师张楚廷教授作为答辩委员出席。网友纷纷质疑一篇博士论文以自己为研究对象、自己做指导老师、自己做答辩委员会委员,这样做法是否越位。
两件事情前后关联,相互激荡。网民以看贺岁片的热情和忧国忧民的心态参与讨论,观点大致相同,大多是声讨徐中民教授的玄学、哲学、“舔学”功夫了得,将不应该作为论文内容的成分写成了论文,以个人的感受代替严谨的逻辑,浪费了国家的科研资源。再有就是追问张楚廷教授既是主教练又是裁判,还是球员们踢的“足球”,是神一般的存在。间或还有一些声音认为,将徐教授七年前的论文重新晒出来翻炒,是竞争对手下作的手段,应鞭挞告密者的丑恶行径。还有的认为张教授平日身为湖南师大前校长,春风大雅、学堪人师、行为世范,即使有一点小过失,也是瑕不掩瑜。
纵观网上舆情,抽丝剥茧、爬疏整理一下,不难发现,网上评论都是锚定“道德”这个靶子,给两位教授粘贴“吹捧”的标签,质疑学术行为是否“失范”。两位教授都是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学界专家,身处漩涡中心的两位教授的心态应该不是我们讨论的标的,两位教授的日常品行也无需过分渲染。但舆情背后的问题根源,却往往被人忽视。笔者认为,相关学术制度的缺失,以及既有制度执行不到位,才是导致这两起舆情的真正源头。
著书立说、传经布道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立德、立言、立功”这“三立”当中“立言”的主要成分。教授“立言”是职业赋予的职责,也是应该有的价值追求。普罗大众也会以这个为标准来衡量一个教授是否在职业上合格。但学术就是学术,来不得世俗的人情和世故的套路,容不得虚假的成果和虚火的声誉。求真求善,无论是对于功勋卓著的“老前辈”,还是初登殿堂的“后来者”,都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圭臬。设置好遏制学术吹捧的“防火墙”,修建好提升学术质量的“炼丹炉”,应该在“立言”之前,先要“立规”,同时对已有的制度加强执行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才是这两起风波留给我们的教训。要建立完善相关学术研究制度。让学术论文尽量选择有价值、有潜力、有影响的课题,让国家有限的科研资源能达到效益最大化。要在论文答辩与审核机制上进一步设立必要的“避嫌”机制,确保学术的公正与严肃,确保学术成果的高质量。如果能因为这两起事件换来学术圈一系列新规的确立,以及已有制度的强力执行,那么,这两件事就有了它们的另一层意义。
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红网
作者:
编辑:周文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