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姜斌:心生自强才不息
2020-05-23 18:05:58 字号:

——贫困村走访感悟

虽然到双牌履新的第一站我就去了县纪委监委的扶贫联系村——麻江镇横江源村,进行走访调研,但因时间有限,并没有将村里情况尤其是贫困户的情况摸清吃透。这次“冲刺问题清零、决战脱贫攻坚”入村帮扶行动,我丝毫不敢懈怠。11日清晨,便早早地收拾衣服洗漱等日用品,预备在村里住上三天两夜,走访村里全部未外出的贫困户及部分非贫困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图片1.png

在横江源村实地查看肉牛养殖产业。

横江源村是一个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的偏远小山村,村里有贫困户50户共183人。首先走访的是我的结对帮扶对象杨义凤老人。杨老独居在横江源牛栏坪自然村,虽有两个女儿但都远嫁外地,且条件都不好,前几年杨老老伴逝世,全靠村里干部和好心人帮忙操办后事。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还在为生计发愁,所幸杨老身体还算健朗。近年来,村里和县住建局一起为杨老的住房进行了加固修整,村里还为杨老办理了农村低保兜底脱贫。现在杨老住上了放心房,也能每个月领到340元的低保补贴。

图片2.png

走访贫困户。

看到我们来了,杨老非常开心,端凳倒茶招待我们。为帮杨老增加收入,前任帮扶人李群辉同志鼓励她养鸭子,并赠予她一批鸭仔。上个月我来走访的时候,看到鸭子已长大了,杨老正为自己腿脚不便卖不出鸭子而发愁。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多方联系推销,鸭子迅速售完,杨老净挣几百元。“这是我自己挣到的钱,用得更安心。”虽年纪70有余,但对于劳动所得,杨老更感骄傲。

她还告诉我们,大女儿因离婚已回家与她一块居住。为帮助杨老大女儿自食其力,我们一起帮她制定了力所能及的产业发展计划,期待她能长期稳定脱贫。

从杨义凤家出来,陪行的村支书向我介绍了下一户走访对象情况:谢春林, 33岁的单身聋哑残疾人,与同是聋哑人的老娘相依为命。听到这里,我心头一惊,这样的贫困户是否真的脱得了贫?“两不愁三保障”能做得到吗?脱了贫稳得住吗?带着一串疑问,我们来到了谢春林家。

一座60平米的红砖房里干净整洁,桌椅靠墙摆放,两间卧室各安放了一铺床,床上被褥叠放整齐。走进厨房,一张小方桌上放着一袋米,还有半桶油。打开厨柜,碗里还有上餐吃剩的小半碗肉。住房里转了一圈,我心中的担忧消除了一半。坐定下来,通过手势交流,他拿出了扶贫手册。

“这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扶贫工作队员介绍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谢春林学会了理发的手艺,每月在零陵区一家理发店做工,空闲时回家照顾老母亲,一年的收入有1万多元。易地搬迁建新房、纳入低保A类户、重残补贴、医疗保险、扶贫特惠保…….翻开扶贫手册,看着一项项帮扶措施,我悬着的心完全放了下来。

“喝杯蜂蜜水,这是我自己养的蜜蜂。”在漫藏源自然村,正在打扫蜂箱的廖国际笑呵呵地把我们领进了屋。这个50多岁的汉子一边擦拭着汗水一边讲述自己的故事:几年前因为家里出了变故,欠下十多万元的贷款,一度感到迷茫失望。在扶贫工作队的鼓励下,他振作起来,准备发展产业。工作队结合他以前家里养过土蜜蜂的实际情况,为他制定了以养蜜蜂为主的产业帮扶计划,带他外出学习养蜂技术。

“有信心稳得住,绝对不会返贫。” 廖国际告诉我,“现在蜜蜂发展到了26箱,还种了2亩药材,除去县里的产业奖励补贴0.4万元不算,两样产业可实现年收入2万元。”

走出廖国际家,我感悟到群众陷入贫困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缺乏劳动力、大病残疾、发生意外事故。要帮助他们脱贫,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帮扶,让他们自己振作起来,树立信心;然后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制定帮扶措施,扎扎实实发展好产业,他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摘掉贫穷的“帽子”。

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坦途。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年初疫情暴发给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增加了高难度的“附加题”,但只要我们咬紧牙关不松懈,我坚信,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跑出脱贫攻坚冲刺“加速度”,赢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作者姜斌 系双牌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候选人)

来源:红网

作者:姜斌

编辑:陈小婷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