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化永州丨刘翼平:爱在野株源
2020-07-03 18:43:46 字号:

图片16_副本.jpg

乍一听“野株源”这个名字,在心中误读成了“野猪园”,心想那是野猪们过去经常出没的地方。神秘、生态、偏远、贫困四个词组成我对野株源的虚拟印象。

真实的野株源,是全国四大林场之一的湖南永州金洞林场晒北滩瑶族乡野株源村。位于与衡阳常宁、郴州桂阳、永州新田、宁远三市四县交界处,山高地偏。之所以称野株源,就是这里山深林密,是许多野生树种的故乡。

645.png

去野株源的路上,我拜访了两位“树王“。金洞是中国的“楠木之乡”,楠木乃“木中奇珍”,有“百木之木”“帝王之木”之称。在猛江河右岸,一棵500年的楠木王,胸径1.48米,树高35米,冠幅直径超过45米,树干笔直挺拔,像一座绿色的宝塔,成为了金洞的生态和文化地标。进入到野株源村口,一棵800多年的红豆杉王矗立在山坡上,俯瞰着全村,像是站在高处的老猴王,守护着全村人的平安。

仰望、拥抱、倚靠、合影、合掌、鞠躬、心语,我在完成了对两棵树王的一系列拜访仪式之后,不知不觉,一脚踏进了野株源村。

野株源村是湖南省的深度贫困村,全村6个村民小组170户593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402人。金洞林场本已位于大山深处,这里离场部还有35公里。沿着猛江河向野株源进发,山势越来越陡,又是沿一条溪谷向上爬升,一种向贫困深度进军的感觉强烈地涌上心头。我与这场深度进军的组织人——永州市政协副主席、卫健委主任欧阳德群一路同行,一路听他讲着扶贫队与野株源的扶贫缘、扶贫事、扶贫情,将我带进了一个爱的旋涡。

爱情姊妹花

图片17_副本.png

野株源偏僻,但偏僻得像个“世外桃源”;野株源海拔高,但它是600米高山顶上的一个小盆地,有些像“天府之村”;野株源贫穷,但养人养树的这块土地很肥沃厚实。野株源的男人们像红豆杉王一样扎根在野株源大地里,吸引着方圆百里的少女们携着爱情梦想翩翩而来,用花季与汗水播种生活的希望。

黎小荣,39岁的村秘书,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春天的阳光,这位来自江西宜春的姑娘,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爱上野株源这么个“山沟沟”里的人。2004年第一次跟赵竹青回家见父母时,野株源没有通公路,沿着小峡谷边的山路走进野株源,黎小荣再不想在这山窝窝里生儿育女。2005年,儿子出生了,没回来。2010年,女儿又出生了。美好的憧憬抵不过现实的困境,黎小荣在万般不情愿中跟丈夫回到野株源。

这位宜春的女孩生性有着春天的特质,即使在穷乡僻壤也要开出绚丽的山花。既然自己下半辈子已属于野株源,她就要努力适应它、改变它。一两年功夫,她既学会了永州的祁阳方言,又将本地的瑶话说得溜熟。2014年,她家因老人生病被评为贫困户,她与全家勤劳苦做,一年就脱了贫。脱贫后,黎小荣产生了要争当脱贫带头人的想法。2017年,村里换届选举,她主动报名竞选村妇女主任,结果被村民一致看好,选为村秘书,成为村里“三大主干”之一。群众的认可,她感到荣耀,更加满面春风,全心投入到野株源精准脱贫的大事国事中去。

邓春雪,22岁的村医,同样长着一张圆圆的脸蛋。这位2014年还读初三的贫困生,享受过一年的“两免一补”教育扶贫政策,初中毕业后,考上永州职院的大专医学班,享受三年“雨露计划”。毕业后,选择反哺家乡、回乡就业,到野株源当村医,每月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让全家脱了贫。邓春雪回村,野株源村第一次有了村医,第一次建起了村医务室,她与全村老年人签订了家庭医生合同,每月定期上门为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提供健康服务。小小年纪成为全村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人物,春雪圆圆的脸蛋上总是绽放着自豪的微笑。

让春雪的笑容绽放得更灿烂的,是她将自己的爱情也带回了野株源。男朋友潘司骞是大学同班同学,俩人志同道合,心跟爱一起走,一起回到晒北滩乡卫生院工作。他俩定下婚约,结婚后就把家安在野株源,生两个孩子,一个姓潘、一个姓邓,要像山里的野树一样,在野株源起源发家,繁衍生息。

产业掌门人

图片18_副本.jpg

进野株源的路旁,书写着各种扶贫宣传标语,有一幅“把山还给山,把水还给水”,像是根据金洞林场的个性定制。一方水土养方人,山里人脱贫,靠山靠水是最基本手段。野株源这个高山顶上的“天府之村”,能长成800年的树王,说明山是好山,水是好水。成为深度贫困村,主要原因在于人,人懒惰,安现状,等靠要,成了野株源人长期以来的生存生态。除了年轻人外出务工这条唯一赚钱途径外,在家的人懒得让400多亩稻田全部抛荒,有几个想赚钱的人,苦于缺资金缺技术也无计可施,全村人守着高山“聚宝盆”,过着苦日子。

扶贫先扶志,脱贫靠产业。扶贫队进驻后,首先在人的问题上做工作,在山水资源利用上下功夫。野株源有几万亩竹林,将楠竹低改项目争取来,第一期700亩楠竹低改,贫困户105户402人参加,每年人均增收300元。将挖笋子烤干笋作为贫困户个人脱贫增收的主业来抓,勤快的贫困户每年卖干笋收入达2至3万元。

有了楠竹项目的成功,野株源的扶贫找到了一个绝招:将勤劳的脱贫户培养成经济能人,让他们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邓元发便成了首选对象。

今年57岁的邓元发,一家五口人,2014年被评为一般贫困户。他认识山里的野生药材,脱贫前,儿子外出务工,家里主要靠自己挖药材和烤干笋过日子。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由于缺资金,始终做不大。为精准帮扶,区林业局局长结对帮扶,帮助贷款3万元,并奖励1万元扩种,支持他租田20多亩,进行规模种植。有了资金,邓元发将山里的黄精、黄枸、慈菇、七叶一枝花挖回来成片种植,两年发展到40多亩,每年药材纯收入3万元以上。2016年,他全家就脱了贫。2018年4月,他与邓双贵、邓荣明等5户药材种植户牵头成立“元贵药材种植合作社”,带动5户贫困户20人参加,种植中药材100亩。

脱贫户带动贫困户脱了贫,村干部更加奋勇领先。2018年4月,村主任邓福元与5位种田高手成立“晒瑶水稻种植合作社”,流转稻田158亩。野株源地势高,一年种一季,亩产900至1000斤。他们坚持种生态水稻,不用农药和化肥,野株源的富硒有机大米卖到10元一斤,合作社纯收入4万多元,69户贫困户271人流转土地和务工赚了钱,人平增收600元。

药材和水稻两个种植合作社培育出了野株源两大主产业,邓元发、邓福元成了两大产业的掌门人。有了两大产业支撑、两位掌门人领队,野株源又实行种养奖补政策,合作社成员之外种植药材0.1亩以上,水稻1亩以上,养鸡鸭15只以上,养猪1头以上,均可领到500元以内的奖补金,每户贫困户最多可领到2000元。产业奖补,奖勤不补懒,调动起全村贫困户勤劳脱贫、整体脱贫。

野队长

图片19_副本.png

“野株源除了空气好,什么都不好。”

“村民等靠要,村容脏乱差,告状上访多,脱贫任务重,工作难开展。”

对深度贫困村,市、区派出了两个扶贫工作队。2018年初,工作队驻村第一天,有人这样对市人保财险公司蒋玉林、市运管处曾建军两位正副队长说。

既然被列入深度贫困村,肯定是有困难和问题的。全面脱贫、摘帽出列是工作目标,困难和问题就是工作方向。蒋玉林、曾建军两人都是50出头的人,他们感谢这些提醒人一进村就为自己指明了方向。

翻开蒋玉林的扶贫工作日志本,2020年的日记像日历一样天天连着。

“1月1日:放一天假就没有休假了,在村里走访贫困户。”

………

“1月23日:上午走访贫困户,下午回家过年。”

………

“1月29日:新冠病毒发展较快,上午自己开车到村,开会,在村口设立值班点。”

“1月31日:住村值班,排查走访。”

“驻村两年半了,除了双休日回家,我们天天在村里有事干。”曾建军说。

在野株源驻村,有个最大的好处,全村6个组集中居住在一条2公里长的河谷和水田两边,5名扶贫队员与村干部将这个高山小盆地作为脱贫攻坚的战场,天天在战斗。投资30万元将水泥路接到家家户户屋檐下;投资90余万元完成近2000米河道护砌;筹资12.5万元进行村居环境大整治,改建厨房12个,拆除危旧房和厂棚79座,全面改造老化路灯,开展全村“治陋习、树新风、净家园”大比赛;投资120万元修建崭新的村综合服务平台;完成16户贫困户易地搬迁和47户危旧房改造。这五大基础设施仗打得漂亮,野株源村变成了一个漂漂亮亮的小村镇。

基础设施是硬仗,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是软仗。工作队采取“一出一进”战术,将产品卖出去,将健康带进来。一手打好消费战。扶贫后盾单位干部职工全员参与消费扶贫,近万斤的生态有机富硒优质米全部买光,还帮助销售土鸡土鸭土猪各种土特产8万元。一手打好健康战。市政协副主席欧阳德群4次率市内各大医院专家团队进村开展健康义诊,免费为群众送药5万多元,为村卫生室增添治疗设备2万多元。扶贫队还为105户贫困户送去价值6万元的棉衣,每年每户走访慰问送去1桶油、1袋米。袋子里有钱了,身体健康了,野株源村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精神面貌如同村容村貌一样焕然一新。

野株源的脱贫攻坚战打得火热,扶贫工作队戏称自己是一支野战队,村民们高兴地称呼蒋玉林、曾建军为“野队长”。两年巨变,一位市委领导来野株源考察指导扶贫工作,风趣地说:“今天的野株源这么美好,当初将它列入深度贫困村,是不是评估搞错了?”

接力棒

图片20_副本.png

脱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给野株源精准扶贫绣花的还真是绣娘。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晒北滩瑶族乡两位连任的女党委书记奉荣华、李彩云是“兵之末,民之首”,绣花针是她俩扶贫攻坚的接力棒。

首棒的奉荣华是70后,2016年元月上任,她的脱贫招数是四个字:精准发力。全乡9个村,有面上贫困村4个,省级贫困村5个,野株源村是仅有的1个深度贫困村。她的战术是“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在9幅作战图、绣花图中,野株源的箭头最红,颜色最艳。她用五句话道出了野株源的脱贫方略:党建引领强班子,基础完善改面貌,产业发展增收入,利益奖补扶志气,一人不漏甩贫帽。四年任期,野株源的“一确保、两完善”,贫困户们的“两不愁三保障”,件件落实,人人享有。脱贫攻坚的阵地上,巾帼不让须眉,还多了一份女人的精细。

2020年3月,80后的李彩云接任。她的脱贫招数同样是四个字:冲刺清零。目标是全脱贫、真脱贫、不返贫。接过奉荣华的绣花针,她也用五句话道出自己的决胜之道:脱贫质量回头看,问题排查都清零,一人不落全脱帽,扶贫路上送一程,乡村振兴又出发。最后1户3人两残户兜底脱贫,5户9人返贫监测户再帮扶,己脱贫户分类管理,野株源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乡村旅游三大计划又开始拟定初稿。全面小康建设,长江后浪推前浪,又多了一份年青的坚定。

脱贫攻坚显真情,野株源里有大爱。离开野株源时,这些爱怂恿着我去向红豆杉王道别,我向它深深一鞠躬,挥挥手。祝福我们的野株源:树茂盛不老,人幸福长乐!

(作者刘翼平 系湖南省永州市政协研究室主任,国家二级作家,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来源:红网

作者:刘翼平

编辑:陈小婷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