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何青 陈奥男 王诗颖 徐士洁 实习生 刘静 永州报道
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二进炭木桥、三入竹家冲,北上衡阳、长沙,南下桂林、宾阳,深入“黄泥井”“徐家井”,只为拜师学艺,将永州冷水滩区麦子园村泡菜产业发展蓝图从构想变为现实。
跑遍麦子园村的每一个角落,从家禽饲养到外出务工,从个人能力到家庭状况,每一户都“心中有数”,虽然鞋子跑烂了、衣服挂破了、嗓子讲哑了,但村里整体情况也基本“摸得门清”了。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从2018年正式驻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这个初心和愿景就成为了永州市政府办驻麦子园村工作队的总基调。随着贫困发生率降低至0.58%,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超过6万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整村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工作队最为强烈的感受就是:“值得!”
2018年6月,麦子村第一次召开泡菜产业股东大会。
发展产业除穷根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房屋破旧、产业滞后。”谈及对麦子园村的第一印象,永州市政府办驻麦子园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刘建军用了这16个字。
如何拔掉穷根,刘建军和他的队友们在一些坛坛罐罐中找到了“答案”。
麦子园村有腌制泡菜的传统,如何让泡菜成为村里的龙头产业,扶贫工作队与村干部开始一轮又一轮的学习调研,先后组织前往江永特色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冷水滩区永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部,学习考察蔬菜种植、泡菜腌制,积累经验。
多次到冷水滩黄泥井市场、零陵徐家井市场、永州市各大酒店等进行市场调查,探索出了一条集“小作坊和大厂房”两家之长的“两老四化”(老传统、老工艺腌制加工、规模化种植、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之路。
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充分调研,泡菜产业发展之路基本成熟。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参与,村委会帮扶主导,带动贫困户农户入股,政府出资100万元,吸纳村民入股资金100万元,整合资金200万元,建成了3000余平方米的规范化腌制工厂、加工车间。
此外,村里还无偿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引进研发腌菜新品种、新系列,寻求产业管理人才加盟,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技术培训等,一步步将麦子园村泡菜产业打造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优质产业。
去年,有近10万斤泡菜销往长沙、冷水滩酒店和机关食堂,带动30余户贫困户100余人务工就业,贫困户人均增收360多元,村年人均增收1160元左右。麦子园村从“失控村”变成了“致富村”。
在做好泡菜产业的同时,全面整合,扶持天路柑桔种植、稳祥蛋鸡养殖、众发药材种植等7个合作社的产业发展,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工作队走访贫困户宣传脱贫攻坚政策。
因户施策谋脱贫
贫困户能不能发展,是贫困村能不能退出的关键,但是穷根又户户不同,除了生活环境、自然条件等客观原因,真正抑制发展积极性的是每家每户存在的各自不一的“顽疾”,所以需要分户甄别、因户施策。
初夏,58岁的何芝柱在忙着扩建自家的猪场。他今年的目标是把饲养场地从600平方米扩大到1000平方米。从最开始的100头,到去年的400头,再到今年计划的500多头,何芝柱养猪规模不断扩大。“我之前想都没有想过,能够把养殖规模发展得这么大,更没有想过因病致贫的自己会这么快就摘了穷帽,这都多亏了工作队的帮扶”,何芝柱感激地说。
除此之外,何芝柱的女儿在2017年大学毕业之后,也被工作队介绍到深圳工作,每个月能赚6000元。何芝柱家的生活彻底“变了样”。
对于古稀之年的潘华力来说,生活越来越有“干劲儿”。除了种了稻田,家里还饲养了牛、土鸡、鸭,闲时可以在泡菜厂务工,最近家里的牛下了崽,卖了5500元。彻底改变了过去因缺乏技术资金而无计可施的局面。
同时,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家里的房子也进行了修缮。“日子越过越好,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外打工的儿子能够尽快脱单。”潘华力笑着说。
采访中,刘建军给我们列举了一系列扶贫数字,农业技术服务2场75人次;务工就业培训4场110人次;外出参观学习5场97人次;介绍外出务工32人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54人次;贫困户危房改造、维修24户;产业发放分红75户,4.5万元……
产业、就业全覆盖,各项政策全落实,这两年,工作队24小时的驻村服务,收获了一份可喜的成绩,也为麦子园村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陈奥男 王诗颖 徐士洁 刘静
编辑:王津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