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是中国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承诺”,随着时间越来越近,全国280万扶贫干部正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抢“修炼”、勤“运功”,力争使出“绣花功夫”啃掉最后的“硬骨头”。
当然,“绣花”需要功夫,“啃骨头”需要方法,扶贫干部大多来自机关单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与水平都尚有欠缺,做农村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都亟需提高,这就需要全体扶贫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脱贫攻坚一线进行历练,完成蜕变“升级”,更好地握紧手中的“笔”把美丽乡村宣传出去,扛起发展的“锄头”把贫困地区建设得更加美丽,让贫困群众摘掉贫困帽子“鼓起”自己的腰包。
握紧“笔头”,为贫困地区传唱“好声音”。宣传是打破地域限制、链接世界的“桥梁”,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地理位置、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等因素造成,还有着思想保守、固步自封的原因,没人去宣传,也没人会宣传,造成农产品滞销,旅游资源浪费。在全国打响“环保战”,高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候,正是贫困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最佳“契机”。大自然是公平的,让偏远山区资源匮乏的同时,却留下了无限美丽的风景。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加强,贫困地区的通村入组水泥路已基本全面建成,制约发展的道路问题已解决,就需要驻村干部去为他们“发声”了。因此,扶贫驻村干部要善于发现了解本村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资源,握好手中的“笔”,写好大山的“文”,让埋藏在“雪域高原”“深山老林”的美丽乡村“走出去”,把外面的游客“吸引过来”,用传统的文化习俗去“刺激”他们的“神经”,用纯天然可口的农产品去“勾引”他们的“胃”,用美丽壮观的自然风光去“震撼”他们的“眼”,推动贫困地区旅游发展,拓宽贫困地区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扛好“锄头”,为脱贫发展注入“新动力”。脱贫攻坚“输血”只能解决当前问题,“造血”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扶贫驻村的关键就是要如何带领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扶贫驻村不能像坐办公室那样“拍脑袋”干事情,无论你有再高的理论素养,没有实践都只是空谈。因此,扶贫驻村干部要放下“身段”转变观念,既要会用“笔头”,更要学会扛好“锄头”,在农村就要做农村人干农村事,不懂决不能装懂,要拜师于民、不耻下问,要融入农村、融入群众,才能搞懂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原因。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关键,然而贫困群众因为“穷怕”了,都有着“眼见为实”的保守心理,看不到成效不敢干、不愿干,好的产业发展项目在贫困地区经常推进乏力,这就要求驻村干部要扛起“锄头”与群众一起干,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让汗水在地头挥洒,用实际行动去感染他们,让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学会产业技术,用良好的产品品质去巩固销售市场,增强他们的发展信心,让他们的腰包真正的“鼓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驻村有着双重作用,既是干部工作能力历练的“考场”,又是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战场”,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扶贫驻村干部只是“助攻”,“主角”依旧是贫困群众,扶贫驻村干部要找准自身定位,抛开自身利益杂念,全心全意去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引领发展,为贫困地区“发好声”,为贫困群众“干好事”,让他们真正转变思想,学到“真本领”,才能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张福生 系永州金洞管理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来源:红网
作者:刘福华
编辑:周文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