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江华:点燃山区孩子的希望——少数民族高寒山村教育扶贫的东冲河样本
2021-01-22 09:41:42 字号:

江华:点燃山区孩子的希望——少数民族高寒山村教育扶贫的东冲河样本

微信图片_20210122090454.jpg

红网时刻永州1月22日讯(通讯员 杨丁香)“董奶奶很忙,我们建了一个群,但她经常发微信,打电话关心我们,我们有什么困惑也会打电话或写信给她,我能够继续读书,多亏了扶贫队。”

1月21日,刚从学校放寒假回家的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冲河村瑶族姑娘赵小梅对笔者说。赵小梅目前就读于湖南铁道职院,而她口中的“董奶奶”正是湖南广电扶贫工作队的董红。

赵小梅说:“从走出大山起,我们也开始有了梦想,有了未来,有了追求和希望。”而燃起小梅等东冲河村孩子们希望的是不辞辛苦奔波在大瑶山区,努力帮助村民摆脱贫困的扶贫工作队。

2018年,当扶贫队第一次走进赵小梅家时发现,这个瑶族家庭不仅仅是贫困,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小梅和患有自闭症的弟弟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全家的希望更多地承载在姐姐赵小梅身上。然而,2019年高考之后赵小梅却因家境窘迫不得不放弃学业去打工。扶贫队长戴新华和队员董红多次找到小梅做工作,并承诺资助她读完大学,最终,小梅走进了梦想中的大学校园。

微信图片_202101220904541.jpg

这只是湖南广电驻村教育帮扶的一个缩影。

在东冲河,二百多户人家散落在万多亩大山的沟坎山岭之间,教育曾经是个奢侈品,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因为山高路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很多家庭不得不租房陪读,扶贫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申请建立了芒果家园,生活学习用品一应俱全,窗明几净,将全村一至三年级的孩子托管起来,专门聘请文化和生活老师进行辅导和管理。两年多来,过去比较多十几、二十分的孩子成绩普遍大幅度提高了,生活与学习习惯明显改善了。

对少数民族高寒山村的孩子而言,能够在学校上获得优质教育有着非一般的意义。曾经,教育的短板导致很多瑶族群众陷入贫困难以挣脱,文化的欠缺又影响了就业选择的机会,从而形成贫困在代际间传递恶性循环的不良后果,而让瑶山家庭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无疑为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注入了新的希望。

很显然,扶贫队在东冲河村花这么大的力气“办学”,所指向的既是当下的贫困,也是未来可能潜在的隐性贫困,带给山区孩子的是未来的希望。

这是扶贫队多年来持之不恒的努力,湖南广电把教育作为脱贫根本之策来做实抓紧,董事长张华立认为抓好孩子的教育就是抓住了贫困产生的根本,要坚持不懈地坚持下去。

“扶贫队弃小家为瑶家,关心我们村里孩子的教育比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还要认真,还要投入,还要较真。”有两个孙女在芒果家园的贫困户赵善福动情地说。

在教育扶贫问题上,扶贫队可谓使劲了浑身解数,想尽了各种办法,紧紧围绕“扶贫先扶人”这一中心,组织了让孩子真正走心的研学活动,扶贫队还自己走进教室,读背抄记,将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方式用在了这些孩子身上,不仅确保应学尽学,更是帮助学好学优,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疫情期间则通过专门开设和开放电脑室开展线上教学帮扶行动等,确保贫困学生线上学习无忧。正考虑与团省委希望工程合作,蹚出一个能够复制的少数民族村落教育扶贫的东冲河样本。

微信图片_202101220904542.jpg

在教育补短板问题上,扶贫队不仅仅对在校学生做到了应帮尽帮、应助尽助,更是将教育帮扶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在东冲河文化活动中心专门设立了芒果讲堂,来自家庭教育专家和医疗志愿者等开展了家教和健康生活等各类讲座,让这些通过易地搬迁出来了的贫困村民在口袋鼓起来的同时脑袋也要富起来。

于东冲河而言,扶贫队一系列教育扶贫举措所产生的影响,显然不止于让贫困学子得以读书无忧,其更大的影响在于对当地家庭尊师重教观念的重塑,在于对当地社会重视教育氛围的营造。

实际上,家家户户开始重视教育已经成了当下东冲河村民的共识。寒暑假“大学生大手拉小手”培训辅导活动中,每天有三四十个孩子积极参加。许多家长表示自己不识字,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办下去。

教育帮扶不止在东冲河。扶贫队近年来发动和筹集资金50多万元,帮贫助困100多名江华贫困新生走进大学校园。而东冲河村更是明确村集体经济收益的一部分必须要用在支持教育培训和大学新生的资助上。

扶贫有期限,教育无止境。重视教育的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拥有自己的生命力,原来瑶山自发形成的高山文化自然逐步改变。湖南广电扶贫队长戴新华说:“润物无声的教育扶贫,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教育文化传承,由此受益的不仅是贫困学子,更是世世代代的瑶山百姓。”在易地搬迁政策的支持下,瑶族群众从大山中搬迁出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国家益农富农政策如同阳光雨露持久地沐浴着大瑶山的群众。

来源:红网

作者: 杨丁香

编辑:王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