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共产党人的孜孜追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美好夙愿。
从冒着严寒到太行山区访贫问苦,到“换了三种交通工具”赴重庆山村察看民生;从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提出精准扶贫,到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对共产党人来说,只有不断聚集奋进力量,赓续红色血脉,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风雨兼程,真抓实干,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以史为鉴,汲取榜样的力量。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一百多年前,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疫情防控战打响以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要求新时代每一个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汲取榜样的力量,干实事、求实效,努力成为担当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与时俱进,激扬创新的力量。从红船上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到小岗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实践;从首先在沿海地区搞改革开放特区试点,再到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因时因地制宜,不断深入乡村一线调查研究,不断创新振兴思路,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砥砺意志,凝聚奋进的力量。井冈山上星火燎原,长征途中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谱写了一部开天辟地的革命史,惊天动地的发展史。一代代共产党人凭借坚强的意志,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才换来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然而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各乡村情况不一,产业发展还不够稳固,防止规模性返贫难度大,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任务艰巨,这就需要我们砥砺艰苦奋斗的意志,在披荆斩棘中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乡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广泛开展“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活动,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开展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促进农民“家门口”就业创业。
担当使命,践行初心的力量。“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事访问期间的一番肺腑之言,感动了无数人。初心如炬,使命如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际工作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以“钉钉子精神”,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切实走进群众,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用心用力用情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心存“国之大者”,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用汗水和智慧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红网
作者:王薪棋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