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22日讯(通讯员 郑宏)2022年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他在生前曾表示,高产水稻需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的“四良”配套。为打好“良田”这个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的科研工作者们先后攻克南方红壤地区水稻“坐秋”、水稻缺锌“僵苗”、红壤酸化防治等重大难题,让广袤农田变成“良田”。
在中国农科院祁阳红壤站这块用于南方水田改良研究的定位实验田里,今年种下的杂交水稻已进入分蘖期,农学博士黄晶带领科研人员正忙着测量禾苗高度、查看分蘖数量,取样分析各种用肥组合,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提出解决办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副研究员黄晶介绍,基于定位监测实验结果筛选科学、合理的施肥耕作措施,实现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藏粮于地。
2006年,袁隆平院士为致力于南方红壤低产改良的中国农科院祁阳站题词,点赞他们执着奋斗、情系三农的奉献精神。祁阳红壤站科研团队针对红壤双季稻田单产下降、土壤养分不均衡、有机质提升慢等生产问题,采用绿肥、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提出了高产田和养分富余田保育技术和中低产田培肥改良技术,亩平均增产60公斤左右。2021年,“红壤双季稻田地力提升机制与关键技术”荣获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奖。
黄晶表示:“我们一定要传承袁隆平精神,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水稻丰产、稳产,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郑宏
编辑:陈小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