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道县邓家村红军井。周镜忠/摄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邓宏华 周镜忠 李胜全 道县报道
邓家红军井位于道县白芒铺镇邓家村,原是二十世纪20年代湖南道县邓家村一位名叫邓显钊的开明绅士开凿的。
邓家村位于把截大岭山脚下,雨季时,经常发山洪,洪水汹涌,村民很多时候喝不上清洁水。山里的雨季过后就是旱季,山涧水说干就干,村民们面临缺水的日子很多,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邓家村,黄泥粘脚跟,田地无水浇,十男半单身。”一首歌谣唱出了邓家村昔日的干旱和贫穷。于是,开明绅士邓显钊出资开凿此水井。水井的开凿与当时用水量相匹配,开挖较浅,但井水清澈、甘甜,基本上能满足人们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下沉,水井出水量逐年减少,一到干旱季节,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所需,村民们经常从水井里打上的是泥浆水,需要经过沉淀才能饮用。
1934年8月31日,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右路红军约2000余人,从宁远县的岭脚进入邓家、马垒、西源一带宿营。几百名红军在邓家村宿营,邓家村的祠堂里,居民的屋檐下,废弃的旧屋里,用来储藏红薯的窖里都住满了红军。指挥部设在水井附近,炊事班也设在水井旁边。老乡告诉警卫战士用挂钩钩住木桶放下去,木桶一个翻身就可以打满水,还作了示范。警卫战士感到新颖,个个跃跃欲试,试了几次就学会了,打上清甜可口的井水咕隆咕隆豪饮起来,想起一个多月来行军打仗、日夜奔波,难得喝到这种水,几个人都喝得美滋滋的。
红军战士们轮番打水,可是,才打了几桶水就打到底,没有水了,还打起了淤泥,个个犯了愁,自己暂时不用水还不要紧,因为行军打仗早已习以为常了,可是老百姓需要呀!他们打听到水井一旦干涸,老百姓就会到村前较远的小河中挑河水吃。
正当战士们犯愁之时,一位长官模样的红军走了过来,了解情况后,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从工兵班借锹来,我们下去挖深一些,清除井底的淤泥,水井的出水量就会大增,到时,乡亲们用水就再也不会犯愁了。
一个战士飞快借来锹,老百姓也拿来锄头、竹篓。战士们用绳索将一名战友放下井底清淤泥、深挖井、装泥巴,上面的战士把竹篓吊上来,将淤泥倒入附近的地里。大约一个小时,井水汩汩而出,战友们赶紧把井下的战友和工具拉上来。又过去大约一个小时,井水竟然满到差不多到井圈,战士们和老百姓喜出望外。
1934年11月下旬,担任前锋的红三军团在宁远县与道县交界的屋脊岗与敌人展开激战,击退了追敌。红三军团于11月23日经过宁远的白水塘村、岭脚村进入道县的邓家村一带。红军战士利用短暂的休整时间,又将这口古井进行了挖掘清理。红军过后,井水成了村民生命之源、希望之源、幸福之源。
红军离开了邓家村,红军对村民们友好,为老百姓做好事的事迹却永远留在了邓家村。88年过去了,井水一直旺盛清澈。现在村民都用上了从山上引下来的纯天然自来水,但从来没有忘记红军战士带着日夜兼程行军打仗的疲劳深挖水井的情形。“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为感谢红军,村民称该井为“红军井”,并立碑纪念。如今,这块纪念碑年代久远,但“红军井”三字仍然清晰可辨。碑依偎井旁,靠着砂石井圈,井圈与纪念碑似一对相濡以沫的情侣在岁月的更替中站成了永恒。
2019年4月,道县邓家村红军井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下“红军井”碑。“三四年,走红军,红军与咱心连心;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情深红军井。”这是一首流传在邓家村一带的歌谣,朴实的字眼里,满是军民鱼水情。邓家村民更是口口相传讲述着“红军井”的故事,感念红军恩情,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续写幸福生活新篇章。
相关阅读:
来源:红网
作者:邓宏华 周镜忠 李胜全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