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是国家的“家”。
我今天要分享的读书故事是《清风传家》中黄旭华的家风故事: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原名黄绍强,改名“黄旭华”是希望经历苦难的中华民族能如旭日东升般崛起。
1958年,三十出头的黄旭华登上了一座地图上都找不到的荒凉小岛,为了共和国的核潜艇事业,他三十年没有回家,就连父亲去世都没见最后一面。1987年,白发苍苍的母亲收到儿子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有一篇文章《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披露了一个黄总设计师的功勋事迹,黄旭华的母亲猜到了文中那个黄总设计师就是自己的儿子,才明白三十年没回家的儿子在做一项伟大的事业。
1995年,已经102岁的老母亲在家摔了一跤,黄旭华闻讯从千里之外赶回老家看望母亲,当看到久未见面的儿子,老人的泪水夺眶而出,随后沉沉睡去,心愿已了溘然长逝……
每到冬天,黄旭华总要戴上母亲的遗物——一条围巾,生前不能陪伴母亲,戴上这条围巾就像母亲永远和他在一起。
长达三十年的人间蒸发,黄旭华的母亲对儿子没有任何责怪,而是理解。
谈起家,黄旭华首先说到的总是自己的父母:“我在工作当中,如果有一点成果,这些因素除了党的教育培养外,都是受我父亲母亲的影响。”
黄旭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们学成之后选择离开富饶的祖籍广东揭阳,来到相对贫瘠的海丰县田墘镇定居,黄旭华的父母对孩子们说:“做医生不是要去最好的地方,而是去最需要的地方。”
由于没有在专门学校接受过正规的医学训练,父母常常为无力救治更多的疑难病人而遗憾。因此,他们一直教育黄旭华兄弟姐妹9人要好好读书,有所成就。父亲在汕尾和乡亲合力创办了白沙中学,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出钱出力,不求回报。
黄旭华的母亲是产科医生,只要有产妇家属来求诊,无论多晚,无论家里的孩子怎样哭闹,二话不说就拿起药包出门。有穷人交不起医药费,母亲就说:“小孩儿会叫人的时候,抱过来叫我一声干娘就好了。”这么多年来,她有多少干儿子干女儿,数都数不过来。
父母这种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黄旭华心中深深埋下了种子。
黄旭华小时候想像父母一样当一名乡医。小学毕业那年,抗战爆发,他一路辗转,找不到一处安心读书的课桌。黄旭华想:学医可以救人,但不能救国。于是,他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党的地下工作者。
黄旭华把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优良家风,又以身作则传给了子辈们、孙辈们,树立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八字家风。出差开会,按规定黄旭华可以坐软卧,他主动要求买硬卧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黄旭华完全可以享受更好的住房待遇,他也拒绝了,至今仍住在老房子里。黄旭华还将个人所获得的各项奖金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教育、科研及科普事业。
在黄旭华的言传身教下,三个女儿无论学习和工作都很出色,大女儿黄燕妮更是女承父业,实现了小时候要坐在父亲办公桌对面的梦想,成为了父亲的同事。
黄旭华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鞠躬尽瘁,从未后悔。他的妻子用行动支持着他的事业,他的女儿们用行动传承着“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家风。黄旭华用自己一生的坚守感动千万人,“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家风渗透在家族中每一个人的骨血中,成为他们家的精神纽带,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吕娜 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来源:红网
作者:吕娜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