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硕果满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回龙圩管理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经济发展保持了强劲势头,综合实力实现了稳步发展。202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375万元,完成财政收入6182万元,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3476万元,分别是2012年的1.15倍、1.25倍、2.58倍。2020年度绩效评估在全市管理区、经开区中首次排名第一。
回龙圩管理区是湖南省的柑橘之乡,有标准化橘园10万亩,年产量26万吨,年销售额13亿元,人均橘园面积3亩以上,户均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
近年来,该区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六小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小禽园、小庭园)建设,管理区坚持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同时,该区在推进“六小园”建设中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义工服务模式,自2020年起发展义工近万人,成立义工组织66个,利用村庄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扎实推进“六小园”建设。
鲜花盛开的神仙洞村。
一家人,义举当头总动员
前些年,农民一出门就是泥泞难行、杂乱无章,村前有一座古门楼历史悠久却破败不堪,回龙圩管理区岗头源村的刘晓光眼见村里家家户户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作为村民理事会理事长,他便带头筹资捐物,发动热心公益的村民修整古门楼,让古门楼面貌一新,还将旁边的荒置空地建成了舒适宜人的小花园。
10月初,记者来到岗头源村的古门楼前,几位村民正在义务修整古门楼,村民高兴地说:“现在农村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希望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村里建设‘六小园’,大家踊跃参与,积极捐款捐物,义务出工出劳。”
在古门楼内的墙上,贴满了几张大红纸,记录着区干部和村民自愿捐款捐物的情况,多的上千元,少的几十元。
回龙圩管理区对岗头源村和其他村的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了解村民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真实需求,决定将这种自发行为进行推广和规范,推行义工服务,共建“六小园”的美丽乡村奋斗目标,形成人人当义工、投身乡村振兴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模式。义工服务模式分三步走:
树立标杆褒义举。对于率先发动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民义工进行褒奖,在评先评优、项目资金支持等方面优先考虑,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村村响”等宣传义举,在牌楼石碑上刻上捐款人的名字,在广场的公示牌上张贴义工值班表和出工数量,增强村民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
规范流程管义工。如何公平有效、规范有序地管理义工服务是一大挑战。管理区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调查研究,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成立“六小园”建设领导小组,作为义工服务乡村振兴的指挥部,将义工发动和管理权限下沉到各自然村的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成员既是村民朝夕相处的邻里乡亲,也是乡村振兴中的管理型义工。他们组织村民筹资筹料,安排和记录出工情况,白天忙活生计,晚上开会研究“六小园”建设,帮助村民订规划、出点子,探讨规划设计、项目施工、工程监管、验收结算及后期管护等实施情况。
分片联点建家园。该区各级各部门通过主题党日、文明志愿活动等方式争当一线建设的义工,将村民着手建设的每个“六小园”都建成展现义工活力的舞台。村民为主体义工,理事会为牵头义工,党政干部为助力义工,瑶乡瑶寨里人人争当义工、个个出钱出力。回龙圩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义工服务体系为美丽乡村建设挑起了大梁。
瑶族姑娘采摘柑橘。
一条心,共建共享“六小园”
村民当义工的热情高涨之后,如何规范和引导这股力量,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义工服务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放异彩,回龙圩管理区上下一条心,以共建共享为目标,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弥足珍贵的有效方式和成功经验。
坚持正确方向。村民是“六小园”建设主体、服务主体、受益主体,虽然农户愿意做义工,但由于个体差异,导致对“六小园”建设的诉求不完全统一。为让大家拧成一股绳,管理区将义工服务模式纳入基层党建工作重要内容,使之成为创新基层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党组织领导下推动公益服务,健全村规民约,将推行义工服务写进村规民约,强调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强化因地制宜。人人做义工,首先要让大家知道怎么做、做成什么样。虽然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定则,“六小园”也是情况各异,但必须坚持规划引领,才能绘就美丽乡村画卷。管理区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到辖区各村庄实地规划设计指导,编制《基础设施、民居建筑、房前屋后设计指引导则》,以直观浅显的方式告诉村民如何做。村民理事会将当地的老工匠、手艺人动员起来,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技能型义工队伍,请他们参与设计造型,为“六小园”建设创意把关,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打造多形态、有特色、广受益的美丽乡村。
争取多方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社会各界的支持也必不可少。管理区为调动各方力量,出台“政府出一点、村民筹一点、单位捐一点”的政策,对“六小园”项目进行配套奖补。一是对建设积极性高、先行启动的自然村,由区财政拨付5至10万元用作示范点奖补资金。二是对自筹资金进行奖补。以自然村为单位,充分发动村民、乡贤筹资,自然村筹多少,政府按照1:2比例的金额奖补多少,三是对用料进行奖补。“六小园”建设中,片石、沙子、水泥三种材料用多少,政府同等金额奖补多少。四是发动各联点后盾单位资助部分资金。有了各方支持,村民建设热情高涨,涌现出了一大批捐钱捐建材的村民乡贤,比如岗头源自然村常住村民只有13户,却捐款4万余元。有了经费保障,“六小园”建设如火如荼。
美丽的回龙圩田园风光。
一幅画,与时俱进“新文化”
义工服务对农村公共服务形成了有益补充,推动了以“六小园”建设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了人人讲奉献的社会新风尚。在回龙圩,男女老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义务劳动、参加公益活动,在做义工的过程中互相鼓励和帮助,在把家乡打造成为一幅美丽画卷的同时,还推动了文明乡风建设。
转变心态作贡献。义工服务模式推行后,不仅在家的壮劳力积极参与,很多老年人、妇女、外出打工和创业的村民纷纷加入这个行列。张美英已经81岁了,仍然主动到工地去搬砖种草;柳燕家里100多亩的柑橘和葡萄地已经够她忙的,但是她还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六小园”建设上,积极投工投劳,成为村里有名的“超级义工”;张国安在外租种了3000亩果园,只要村里有安排,他立即回来参加义务劳动。义工们都觉得“六小园”建好了,大果园的产业才会更加兴旺。义工服务不但美化了环境,也改变了众人的生产思路、生活心态。
崇廉尚德倡节俭。回龙圩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义工们根据各村和农户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原有的旧石板、旧砖瓦、鹅卵石以及竹子等原料,修路铺渠,构筑石围栏、砖围栏、木围栏、竹围栏,修缮老旧楼房,做到了既实用又环保,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建设成本。各家各户的“六小园”用材简便、形态各异,又风格各异,独具特色。惜物、环保、节俭等传统美德在义工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精神传承谱新篇。有了义工服务模式,以前只围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讨生活的村民们经常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一起讨论,相互交流更多了,邻里相处更密切了,干群关系也更融洽了。神仙洞村兴跃自然村曾是个“知青点”,由于年久失修,知青点很多房屋内墙外墙都斑驳开裂,村民通过讨论学习,决定自己动手做成墙体彩绘。村镇发动美术学院的学生和专业彩绘公司一起来做义工,重新创作和粉刷,自然村的建筑墙体呈现出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血场景。村民们自发收集了很多与此有关的照片、像章、书籍、劳动工具等等,将空置房屋做成知青展示室。村民们通过做义工,经常一起研究设计造型,传授农技知识,琢磨花艺茶艺,提升审美水平。朴实和谐、与时俱进、共建共享的“义工”乡村文化正在回龙圩生根发芽。
秋日,记者漫步岗头源、神仙洞、八仙洞等村,各村均不算大,但村里村外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有的村建起了小公园和小花园,非常漂亮。有的村民根据自身情况建起了小庭园、小菜园、小果园、小禽园。
走进岗头源村86岁的村民刘石才家里,他与老伴将几间低矮瓦房修拾得格外干净整洁,庭院里建起了小菜园和小花园。刘老告诉记者:“村里去年号召大家兴建‘六小园’,区里今年初又在我们村正式启动‘六小园’建设,村民都乐意,我就和老伴将旧房屋修拾一番,建了个小菜园和小花园,现在住在干净卫生的小院里还很舒服。”
在村民李芳秀的庭院里,几十盆盆栽花卉争先开放。“我和爱人都五十多岁了,平时也特别喜欢栽花种草,区里启动‘六小园’建设后,我家种养花草更有劲了,现在我们建起了‘花卉群’,群里有70多人,相互学习、研讨种花经验,晒自己漂亮的花卉,交换好花苗品种,美丽的小花园美化了家庭环境,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我家根据村委会的要求,在房屋旁边建起了小禽园,圈养了几十只鸡鸭。各家都建小禽园好处多,我们食用鸡鸭不用花钱到外面买了,有了小禽园,鸡鸭圈起来了,自家和村里都干净卫生了。”村民何凤莲对建小禽园赞不绝口。
回龙圩管理区在全区各自然村推进“六小园”建设,通过发动村民自筹、实现自主规划设计,同时以“门前三包”为抓手,明确“六小园”管护责任人,充分调动村民自主性,做到自筹、自规、自建、自管。在保留村庄古朴有底蕴的同时,用好村内闲置地,打造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小禽园。目前,该区扎实推进的“六小园”建设,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村落。
目前,回龙圩管理区共建成“六小园”2339处,其中小花园159处、小菜园723处、小果园427处、小公园86处、小禽园431处、小庭园513处,解决了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走出了一条“农民自己能干的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记者手记:
近年来,回龙圩管理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抓手,整合统筹各级资金,以“党建引领+乡贤献策+村民参与”等方式,在全区开展乡村“一宅变六园”行动。鼓励村民合理规划,利用宅前院后闲置土地打造“六小园”,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义工服务模式,村民都踊跃参与,积极捐款捐物,义务出工出劳,出现了“义工建家园,村庄焕新颜”的喜人场景。
该区的“六小园”建设,已打造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村落。
(本版图片由 张亚明 何晓云 柏俊林 摄)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柏俊林 何冰芳 张洁峰 李世峰
编辑:陈小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