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吴红军,又名卢卓君,1980年起就读于永州一中,班主任分别是石云老师、张金秀老师、唐海滨老师、尹维安老师、张松青老师、管怀国老师。本人为一中教师子弟,父亲吴国球为化学老师,母亲卢永昭为教导处老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供职于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家访记
永州一中初59班 吴红军
家访,这个词对于现在的学生或者家长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我自己的孩子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他的老师从来没到我家做过家访。这跟时代发展变化、家校沟通多了很多新的方式有关,也可能和我小孩比较平凡有关。从小到大,他既不是百里挑一的尖子生,也不是调皮捣蛋的刺头,一直是中上成绩,各方面表现也中规中矩。但是,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初59班来说,家访就是一个常态性的工作。班主任张金秀老师隔三差五就到同学家里访问家长。而且,去的最多的不是学习好、表现好的同学家里,主要是去调皮捣蛋、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家里。家访的目的是为了与家长充分沟通,让学生、老师、家长坐在一起,面对面分析学习不好、表现不好的原因。
我们那一届同学中有一对兄弟,哥哥叫周华,弟弟叫周强。最初,哥哥在隔壁班,弟弟在我们班。弟弟性格温和,本分老实,学习也马马虎虎过得去。哥哥则性格暴躁,学习一塌糊涂,还特别喜欢打架。有一次,哥哥又惹了事,老师将他父亲叫到学校教导处来训话。他父亲是一名警察,脾气火爆,一看见周华就气不打一处来,拿起随身携带的手铐对着周华劈头盖脸地刷下来,好像站在面前的不是儿子,而是一名犯人。儿子也毫不示弱,马上和老子打作一团,老师们拉都拉不开。经此一战,周华原来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死活不愿意让他留在班上了。最后由学校领导出面,决定将两兄弟交换一下班级,将周华换到我们班。别人对这种刺头躲都躲不及,而张金秀老师却主动地接纳了他。刺头儿来了,事儿也来了,张老师去家访的次数也比较多。第一次是带着我们几个班干部晚上一起去的。他父母对班主任突然到访很是吃惊,可以看得出,以前肯定没有老师来过他家,那时家里都没有电话或手机,没法事先约。他父母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诚惶诚恐。张老师接纳了他们调皮的大儿子,他们已经是感恩戴德了。他父亲一副嫉恶如仇的样子,一直在重复一句话:“我这个儿子如果在你班上调皮生事,你就给我往死里打,如果他敢还手,我把他铐起让你打!”张老师脸上一直带着微笑,耐心听他讲完。然后说:“你老人家也莫这么讲,这个奶崽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有上进心的。比方说,蛮懂礼貌的,见了老师就晓得主动打招呼。”家访的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学生表现不好的原因,正面问他父母吧,也是重复几句感谢的话。张老师也在想,是不是家里对待两兄弟的态度不一样,喜欢一个,不喜欢另一个。于是就说:“周强(弟弟)表现蛮好的喔,听话,学习也可以。”果然,他父亲一说起他弟弟,脸上就有了笑容。后来,周华私下跟我们说,从小父亲就偏心眼,喜欢弟弟,不喜欢他,所以他就是一直在想怎么气他父亲,就是想和自己老子搞一下。张老师顺着两兄弟的话题和他父母不急不慢地聊,他父母也打开了话匣子。把两个儿子从小到大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张老师。果然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对两个儿子态度不大一样,造成了大儿子的逆反心理,到青春期了,这种心理更加明显。张老师委婉地告诉他父母,在家里两个儿子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厚此薄彼。他父母也慢慢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答应以后注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冰的唯一手段就是热量,是温度,是爱!后来又去他家几次,感觉他父母脸上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周华慢慢感受到了家庭的爱,感觉到了班级的爱,更感受到了班主任的爱,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事后证明,张老师在他家表扬他的话还真不是说光面话。周华确实是有很多优点的,上进心也强。后来,虽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突出,但各方面表现也中规中矩,算一名合格的中学生,而且,很有集体荣誉感,参加班级活动好积极的,好几次被评为班级“劳动模范”“卫生标兵”等。
我们几个经常陪着张老师去家访的班干部当时也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懵懵懂懂的,灵泛点的能够跟着答几句下嘴,敲一下边鼓。很多时候,随着交流的深入,触及到了灵魂深处,老师、家长、学生都是泪眼婆娑,这个时候,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什么话都好说了,一切水到渠成。我经常在旁边想,这个老师好有耐心喔,好会表扬人啊!家长、被访同学、陪伴的班干部,总是能从她身上感受到向上的东西,总能感觉到是有希望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就是像这样发现人的长处,激发人的潜能,就应该是将人身上积极正面的东西唤醒,将消极负面的东西消除掉。
初59班毕业合影。
当时我们班人数是最多的,我数了一下毕业照上的人头,学生有74人。班上主要有三类人多。首先,成绩好的同学多,因为是学校的“尖子班”;其次,教工子弟多,学校老师们信任张金秀老师,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她班上,我们那一届所有13个教工子弟全部在该班;再次,调皮的学生也多,好几个是学校领导硬“塞”进来的,领导说:“张老师啊,这号角色别个是奈不何的,全靠您了。”张老师去过很多同学家里家访,平均每周要去两三个同学家里打一转。距离最远的好像是住在前进街的邓永宏家,来回好几公里,那时公交车都没有,全靠走路。家访一般是吃完晚饭后,她单独一人去学生家,有时也带上几个住在学校的班干部(主要是一中子弟和寄宿的同学),从一中老校门出发,去的路上,张老师和大家讨论被访同学的情况,分析最近表现不好的可能原因,先拿一个初步的谈话方案。家访结束回来时,基本上都是星光点点、万家灯火了。一行人途经汽车站、湘运公司、水建公司、耐火材料厂、养路总段、面粉厂,再进校门。记得有一次家访效果很好,归途大家都很高兴,正赶上养路总段在露天放映喜剧电影《甜蜜的事业》,银幕上、观众们笑声不断,我们也在笑声中忘记了疲惫,真是开心的一天。
班上张斌同学妈妈在养路总段门口的糖铺子旁边开裁缝店,经常遇到家访回来从门口经过的张老师,她一看见就说:“张老师今天又是去哪里家访吧?你老人家这么操心,我们家长真的应该多送几个头牲(鸡)鸭子给你吃啊!”实际上,张老师从来没有吃过学生家里的头牲鸭子,但是,家长朴实的话语饱含了真挚的感情。
我儿子去年刚进大学,有一天要交张什么表,要填小学、初中和高中班主任的名字,他竟然一个都不记得,还发微信要我帮他问!我真是无语!回他一句“你爹的名字还记得吧?”外加一个敲脑袋的表情包。现在的学生个个学富五车,知识爆棚,但是有人竟然连班主任的名字都不记得,这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学生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教育好学生。可能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对优秀学生好是应该的,能够做到对落后学生好就比较难了,真正能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对所有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难上加难。我们班上成绩优秀的同学很多,但是,班主任张老师对每一个同学都一视同仁,在落后同学身上甚至付出了更多的心血,我们毕业时,没有一个掉队的。被他家访过、谈过心的每一个同学一定在内心保存着那一份感动,一定会记得曾经有人那么关注过自己,为自己这么操心过,正像我们那时的偶像歌星朱晓琳歌曲《只有爱是不会忘记的》唱的:
世上有着万般情意,
只有爱是永远的;
人间有着万般情意,
只有爱是不会忘记的!
来源:红网
作者:吴红军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