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道县:非遗传承手艺 “龙船头雕刻”圈粉年轻人
2023-05-29 15:30:47 字号:

道县:非遗传承手艺 “龙船头雕刻”圈粉年轻人

图片9.jpg

红网时刻新闻5月29日讯(通讯员 周杰 齐梦)“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道州龙船赛开赛在即,非遗传承“龙船头”雕刻手艺人陈兵寿也开始忙碌起来。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陈师傅的家中来了一群大学生,因为兴趣,她们把“龙船头雕刻”选作研究课题,一边拍摄一边跟着陈师傅学习。古老的技艺在她们手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片10.jpg

在道县东阳社区陈兵寿家中,就读于永州师范专科学院的大二学生杨羽琴正给龙船头裱漆,在陈师傅的指导下,她神色专注,用画笔一笔一划地把颜料均匀涂抹在龙船头表面,其他同学也在调制颜料、对刚做好的龙头进行打磨,并架起相机拍摄制作过程。在摆满各种龙头和木料的空间里,大家有条不紊地做着手上的工作。

图片11.jpg

“今年暑假准备做一个微电影的选题,正好在网上看到陈师傅做的这个龙头十分的精美,我们是想把它给记录下来,顺便和我们的同学一起来学习一下道县龙头的制作过程。”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生杨羽琴说道。

图片12.jpg

一个精美的龙头从无到有,需要经过砍料、出胚、粗模合成、雕琢打磨、裱漆等工序、花费半月时间才能完成,其制作周期长、工艺复杂,尤其考验工匠的耐心和细心。由于龙船赛只在端午、中秋时节举行,陈师傅一年中只有3、4个月时间可以接到订单,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选择这门手艺就等于选择了一份既辛苦又不稳定的工作。为了把这门手艺做下去,陈师傅时常会接一些其他的木工活儿,比如制作木窗、木扶梯等,以副业养主业,才能维持稳定的收入。

“我师傅他教了有六七个徒弟,但是现在还在继续做手艺的师兄师弟只有两个,做这个要舍得吃苦、有耐心、有耐力,才能够做得好事。”手艺传承人陈兵寿介绍道。

图片13.jpg

陈师傅从19岁开始跟着师傅学做龙船头,经过四十多年的沉淀打磨,陈师傅对所有龙船头的颜色、样式、细节都成竹在胸,也因此被评为永州市非遗传承人、“龙船头”雕刻手艺人。

“只要自己能动能做,都要尽量地把东西做好。”手艺传承人陈兵寿说道。

“龙船头”是道州龙船最富有特色的构件,其雕刻精美,富有造型美和色彩美,分为龙、虎、凤、麒麟四大类型,又按鲜明的油漆色彩分六龙五虎和“金凤”“银麒”,将它们聚集在一起,对比强烈,色彩鲜明;不同颜色、造型的龙头代表不同的社区、村落,所谓“见头知村”,形色各异的龙头,构成了一整套村落、宗族间认同与区分的识别系统。在道州龙船赛上,龙头不仅是观众眼里最具辨识度的元素,也是每只参赛队伍的精神象征,起到凝心聚力、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

“我们道县的龙头有道县独有特色的风采,有道县老传统的味道,只要一看那个龙头我就晓得是哪个村子的,道县各个地方村子的龙头都是区分出来的,比如东门那边是何氏家族,就是凤头。”手艺传承人陈兵寿介绍道。

道州龙船赛源远流长,始于宋代,传承已有千年,是一项由民间自发组织的、集健身、娱乐和竞技于一体的民俗活动。作为最重要的文化习俗之一,道州龙船赛受到道县的高度重视和保护。道县文化馆组织调研团队做了十年的乡野调查,收集、汇总、整理了大量关于打龙船、雕龙头、龙船下水及竞渡等活动的资料,充分挖掘、宣传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以图文新闻和短视频的形式推广在各大网站和视频平台上。

“我们做这个工作,就是想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道州龙船文化不止是龙舟竞渡,龙船制作过程中的工匠精神、下水祭祀活动中的乡风民俗,这些都是很有价值、需要被传播的东西。”道县文化馆馆长王建文说道。

“百龙竞渡戏潇水”,赛场上击鼓呐喊、百舸争流的背后,是一群非遗工作者默默付出的身影,正是他们不断挖掘龙船文化新内容、不断探索保护宣传新方法,才让道州龙船逐步进入大众视野中,同时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一开始我们是被龙头上面精美的图案和它艳丽的色彩所吸引,越是深入研究,越是喜爱,到后来呢,我们开始对整个的龙船文化感兴趣。”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生潘丽喜悦地说道。

“回去之后呢,我们会把所拍摄的这些素材做成一个纪录片,让更多的人了解道州龙头制作的工艺和道州龙船文化。”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生杨羽琴说道。

2006年,道州龙船赛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道州龙船赛每年的竞赛船只达100余条,参赛队员可达到3000人,吸引国内外观众达40余万人,千舟竞渡、百龙戏水的壮观景象,像一幅奇丽的民俗风情画卷,展开在秀美的潇水河上。

来源:红网

作者:周杰 齐梦

编辑:王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