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一战,是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1934年11月23日晚,中革军委在宁远地域作出决定:坚决打击尾追之敌,迅速开辟西进道路,为进行湘江战役做好准备。西进道路就是向西越过湘桂边界,进入广西抢渡湘江。这标志着湘江战役从宁远拉开序幕,宁远成为湘江战役的部署地。
关键词:宁远 湘江战役 历史记忆
今天我们重温湘江战役部署地的历史记忆,踏寻血红的历史足迹,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战略转移的前锋:红六军团“三进三出”,突破封锁,渡过湘江。
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革军委发布《关于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创造新苏区问题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对转移路线、到达地域等作出具体规定。8月12日上午,在桂东寨前圩的河滩上,红六军团召开了连以上干部西征誓师大会。遵照中革军委指示,红六军团正式成立,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军政委员会,作为红六军团西征的最高领导机关。萧克任军团长兼第十七师师长,王震任军团政治委员兼第十七师政委,李达任军团参谋长,张子意任军团政治部主任,龙云任第十八师师长,甘泗淇任师政治委员。
为抢占先机,“减少将来渡湘江的困难”,红六军放弃在湘东南推广游击区域的第一步计划,提前执行中央军委规定的第二步计划,进军零陵(永州)区域。
(一)一进宁远:快速推进,直指湘江。
1934年8月20日傍晚,红六军团主力8700余人从桂阳塘湾桥等地进到新田小源村一带。红六军团在小源村宗祠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分析敌情,决定趁敌人没有部署就绪之前,从宁远到零陵选择有利地带抢渡湘江。
1934年8月21日下午,红六军团先头部队离开新田,进入宁远鲤溪瓜畲,在鲤溪大枧头,没收土豪姜野的粮食、衣物,分给老百姓,火烧鲤溪桥堵住敌人尾追,攻下汤家炮楼后处决了一个土豪,先遣队第十七师49团在鲤溪、汤家一带宿营,鲤溪村民雷永甲为红六军团先头部队带路110里进入双牌境内。
1934年8月22日凌晨,红六军团先头部队经枫木山、罗盘井、百福营、石角冲、枫岩脚、石梯岭、侯坪洞、太平铺。在枫木山处决了两名土豪,在桐木漯石角冲(武古山)处决了一女土豪,在侯坪洞打击土豪谢上奎、胡静阶,把粮食和猪肉分了给老百姓。然后,翻过响鼓岭进入双牌境内,经鳖澜江、小麻江、毛里湾、大麻江、白水岭至三家湾宿营。小部在侯坪胡家、谢家、太平铺等地宿营。
1934年8月22日晚,红六军团主力部队从新田七里坪出发,急行军进入宁远鲤溪,沿先头部队线路奔向双牌。1934年8月23日下午,红六军团主力部队在零陵铲子坪与先头部队会合。然后分兵两路,直插湘江东岸筹备渡江。这时湘江西岸已有国民党重兵把守,敌人占据有利地形,劫持所有船只,并沿江构筑无数调堡,在浅水区安装了密密麻麻的铁丝网。红军身后有国民党军王东原十五师、李云杰十六师紧紧尾随而来,敌三十二旅由邵阳向东安、零陵方向逼近,加上湘水陡涨,不利于红军渡江。
1934年8月24日凌晨,红六军团在湘江东岸略江口召开临时军事会议。决定改变在略江口强渡湘江的计划,安排部队迅速向东转移,进入纵横八十里、森林密布、山峦叠嶂、敌人防守较弱的阳明山(原属宁远),寻找有利时机消灭追击之敌,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但是,进入阳明山后,发现这里地瘠人稀、物资匮乏、活动区域狭小,不利于发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
1934年8月25日晚,红六军团在阳明山歇马庵召开会议,决定放弃在阳明山建立根据地的计划。红六军团撤离阳明山后,湘敌李觉的十九师、王东原的十五师和二个保安团咬住红六军团不放,敌第四路追剿司令李云杰所属的十六师、二十三师等包抄过来。
1934年8月26日凌晨,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率领下,越过界牌石,绕道拐子塘背后,直驱国民党黄珠田守防队哨所,跨跃接龙桥,翻过马迹坳,早饭时分进入白果市(原属宁远),直捣国民党阳明山特别区公所和旭日乡公所。缴获敌军13条枪,活捉了上任刚三天、民愤极大、血债累累的国民党阳明山特别区区长奉明托和乡丁“王脚巴子”等人,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威风,鼓舞了红军战士的士气。当日,红六军团驻扎在白果市,政委王震住在白果市街上邓甲告家,屋里架设了电台。应劳苦群众的强烈要求,红六军团在白果市大坝头(大众村)召开审判大会,公审阳明山特别区区长奉明托,公布其罪状,在白果市蚤马塘坪上对其处以极刑,并镇压了当地几个臭名昭著的地主豪强。结合审判大会,红六军团还组织文艺演出,宣传革命道理,开仓济贫,将没收豪绅的财物补给部队,接济穷人。
(二)二进宁远:摆脱尾追,跳出包围。
国民党追缴兵认为红六军团将继续东进,重返湘赣根据地,所以急调军队向东防堵,驻重兵于永兴高亭司。红六军团却出乎敌人意料,于1934年8月26日下午五时左右急转南下,从白果市出发,经大坝头到新屋岗,穿罐子洞(光明村),登大步岭,过海家凉亭,出野鸡尾,从祁山口进入宁远五龙山的阻山口,经荒塘、分水岭,到土地塘时,与国民党王东原的十五师一个连和宁远民团一个排相遇,激战40分钟,敌军伤亡30余人。
1934年8月27日晨,当红六军团后卫部队行至上洞铺时,与敌激战一个小时,击退敌军。上午,在石家洞宿营的红六军团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书写“打倒土豪劣绅,士兵不打士兵,苏维埃政府万岁”等标语。午后,从上洞铺、石家洞出发,在老鸦岭村旁的水打坪(黄沙坪)全军会合。
红六军团军甩掉尾追的湘敌十五师之后,取道宁远,拟过永安圩直插广西全州。但行至中途,得悉敌十五师已追上来,故立即改变方向。
1934年8月28日,天刚蒙蒙亮,红六军团从宿营地出发,经杨桂坪、清风岩,进入新田刘家山,经山下洞、宋家、石古寨,宿营鹅井塘一带丛山密林中,先头部队进入新田、宁远交界的金鸡岭,然后进入嘉禾县的广发圩。1934年8月29日清晨,红六军团主力进入萧克的家乡嘉禾,终于跳出国民党的包围圈,摆脱了国民党的追剿。
(三)三进宁远:迂回转战,成功突围。
1934年8月30日清晨,红六军团先头部队从蓝山洪观、楠木桥、蓝屏圩第三次进入宁远境内。当红六军团进入下灌村时,与国民党军湘军第十五师王东原部少将副师长李郁英部队发生激战,击毙李郁英于家门口,红六军团把他家财物分给当地穷人。红六军团先头部队经青山尾、下灌、白草坪、大界(宿营)。
1934年8月31日,红六军团主力在水市天鹅抱蛋与尾追的国民党十六师李云杰部激战,打退了国民党十六师李云杰的进攻,主力部队分三路:一路由杨梅洞周家、田家、新屋地、蒋家、马家、岭脚进入道县的柑子园;一路由田家、村尾、梅岗、白水塘到道县小甲;一路由水打铺、天鹅抱蛋、桂里园到道县四马桥,成功渡过了潇水,从而打通了红六军团西进的道路,为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
由于红六军团领导人指挥机动灵活,避实就虚,将士英勇顽强,行动神速,把国民党军搞得晕头转向,疲于奔命。当时湖南军阀何键无可奈何地哀叹:红军“时而声东击西,行踪飘忽,作圈子策略”“我十五、十六师跟踪追逐数千里”“从未遇其主力”“敌情不明,军队疲于奔命”。为了掩盖他在红军面前的无能,只好破口大骂他的地方喽啰们。
二、湘江战役的前奏:中央红军“三令”“三棋”,打破“三剿”。
湘江战役经历了部署、进攻、防御、突围四个阶段,时间11天。第一阶段:战役部署阶段。从1934年11月23日至11月25日、共3天。1934年11月23日晚,中革军委在宁远地域作出部署决定。第二阶段:战役进攻阶段。1934年11月26日至11月27日,共2天。1934年11月25日下午,中革军委在道县发布进攻命令。第三阶段:战役防御阶段。193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共4天。1934年11月28日拂晓,灌阳新圩、全州脚山铺、兴安光华铺三大阻击战。第四阶段:战役突围阶段。1934年12月2日至12月3日,共2天。红三军团第6师第18团、红八军团一部、红五军团第34师突围。
(一)设关之毒:“三剿”“毋容再生”。
1934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央红军各军团和军委两个纵队全部由宜章、坪石间通过了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所线,进入湘南零陵(永州)地区。蒋介石认定:中央红军“必沿五岭山脉,循萧(指萧克)匪故道,经兴、全间(西)窜”。于是精心设置第四道封锁线,制定了“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歼灭红军的计划: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消灭于宁远天堂圩与道县之间;第二步,如果第一步计划不成,就调集湘、桂军和“中央军”阻击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消灭在湘江之滨。为了实现这一作战意图,蒋介石采取“追剿”“截剿”“兜剿”“三剿”的恶毒做法,企图让中央红军毋容再生。
1934年11月12日,蒋介石赶到南昌行营,加紧调兵布防,围追堵截,将追剿军总指挥薛岳及周浑元部共16个师、77个团、40余万人,统归何键指挥,与其直属在湘各部队及团队,专事“追剿”。国民党五路“追剿军”和粤、桂军23个师另1个旅、7个团及民团一部,形成一个前堵后追,左右夹攻的“铁三角”,企图逼中央红军于湘江东岸决战。
蒋指示何、薛的部署要旨:
(一)以28军刘建绪率章亮基、李觉、陶广、陈光中四个师,即开广西全州依湘江东岸布防,与灌阳夏威所率的15军切取联系,进行堵截。
(二)以吴奇伟率第4、第5两军主力韩汉英、欧震、梁华盛、唐云山、郭思演五个师(这五个师是归薛岳直辖的),沿湘桂公路进行侧击。保持机动,防止红军北上(是怕与红二方面军会合)。
(三)以36军周浑元率所辖谢薄福、萧致平、万耀煌师尾追红军,取道宁远进占道县加以确保,防止红军南下进入桂北。
(四)以27军李云杰率王东原师及其所兼之23师取道桂阳、嘉禾、宁远,沿红军前进道路尾追。
(五)以16军李韫珩率所兼之53师,取道临武、蓝山,沿红军前进道路尾追。
1934年11月13日下午,何键在长沙总司令部审阅了参谋长郭持平拟定的“追剿”计划书,并于当天向各路“追剿”军第一次颁发了“追剿”计划及命令。
1934年11月16日夜,何键和薛岳根据与会将领会商的作战方针,又决定了如下追剿军作战要领:“如红军全力渡湘江西上,即照原定方针,湘江沿岸堵击兵团,协同地方军队进行堵截,迟滞红军行动,使尾随部队追歼;如红军在道县附近向南窜入桂境贺(县)富(川)地区时,追击兵团进行穷追,配合富川堵击的地方军队共同行动;如红军不经道县由宁远北经零陵,向东安西北进拱(湘)江,企图与湘西萧(克)、贺(龙)会合,即将原堵击兵团与机动兵团,进行东西截击。”
老谋深算的蒋介石唯恐手下各行其是,在委以何键“追剿军总司令”大任后,又亲修信函一封,派飞机空投给何键,并赠何一首古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还反复嘱托何“勿负党国之重托”“全力督剿”。在最后下达湘江战役命令时,蒋介石又引用了曾国藩当年镇压太平天国时曾引用的四句话:“众已聚不虚散,兵已出不徒归,求敌若求亡子,击敌若击溺人”,要求各路“追剿军”将领依托有利地形,发挥优势兵力,上下同心,“务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
(二)破关之策:“三令”从容应对。
为打破蒋介石企图在潇水以东、宁远天堂屋脊岗围剿红军的妄想,1934年11月17日晚,中央红军破译了何键发出的军事部署电报,弄清了敌人5路围堵计划,制定了西进突围策略。
1.向宁远行进,抢占道路。1934年11月18日十六时三十分,朱德致电一、三、五、八、九军团、中央及军委纵队首长:一、周浑元纵队经桂阳、宁远向道县与我们并行前进,以图向南突击我之右翼队。湘敌之一个支队于我前进路上阻我前进,其另一支队则尾追我们。粤敌有两个师正向临武前进中。二、军委决定为取得更有利的作战及前进的条件,立即由现地转移到道县、江华、永明地域为转移地域,分两翼队西进:(甲)一、三、八军团、十三师及一纵队为右翼队,经嘉禾、蓝山间向宁远及其以南地区前进,以后则续向道县及其以南地区前进。(乙)九军团、五军团(欠十三师)及二纵队为左翼队,经蓝山城向江华城前进。三、各军团十八日至十九日的行动如下:(甲)三、八军团归彭、杨统—指挥,前进到水乐坪、甘露田、下路桥地域,并向冷水铺及宁远派出得力的侦察队。如沿冷水铺至宁远的道上及宁远无敌或只有少数敌人时,则应迅速前出到该道上,向嘉禾派出掩护队,并迅速占领宁远城。如宁远城及其道路以东有敌人大的兵力时,则应由宁远城之南及其西南,侦察到柑子园及到油湘的道路与渡河点,以便取得由柑子园及油湘西进的两条道路于我们的手中。
2.向敌人抗击,占领阵地。1934年11月21日二十时,朱德致电一、三、五、八、九军团、中央及军委纵队首长:
(一)敌二十三师于二十日、二十—日与我军作战后,已在嘉禾之西面及南面停止作工事。周纵队于二十二日全部到达宁远,其主力有向道州前进可能。
(二)军委决定于宁远、道州之间坚决突击和消灭周纵队之左翼队,对敌二十三师则以后卫部队钳制之。
(三)二十二日各兵团的动作如下:(甲)一军团(缺第二师)于二十二日上午仍在天堂圩、柑子园地域,并向黄金桥派出一个团,担任掩护主力西进及抗击宁远周敌之任务。(乙)三军团经水源洞、吴家坊、项山,于二十三日前到达梅岗、欧家及大欧地域。(丙)五军团经殖黎铺、山口、南坪圩,于二十二日晚到达百草坪、杨梅洞地域。(丁)八军团应经新屋地、曹家园、宁蓝圩,于二十二日晚到达下灌地域。然后即占领阵地,以便扼阻敌二十三师的追击部队,并掩护五军团通过。
(四)各兵团在进军及宿营时,应加强对宁远方向及对敌二十三师严密警戒,并须特别注意防空的规定。
3.向西部突破,打击追敌。1934年11月23日二十时,朱德致电一、三、五、八、九军团、中央及军委纵队首长:A、周敌以一部进占构[横]岭、天堂圩,而敌二十三师已前出到张屋、南坪圩地域。B、我野战军为执行迅速开辟西进道路,并打击尾追之敌的任务,定二十五日晨止的行动部署如下:
一、一军团(缺一个师)应于今二十三日夜移至道州地域,以一个师控置[制]于河水东岸之瓶塘、佛祖庙、七里岗地域,向宁远、天堂圩之敌布置阵地,准备突击向西追我之敌。第二师附炮兵营,待一军团先头部队开抵道州后,立即向蒋家岭、永安关搜索前进。二十四号黄昏起,一军团主力应向永安关方向移动,在河东之后卫师转移到道州地域,并破坏浮桥。
二、三军团应即以先头师及后方部由九并渡渡河(如桥末架好,则改由福禄岩,进至九井渡、新车渡、福禄岩地域,)接替六团任务。
三、五军团今夜应移至桂里园、大欧、周塘营地域占领阵地,准备明日突击由东向我尾追之敌。部分的参加突击由宁远方向追来之敌,严防敌向翼侧包围。
四、八军团今夜移至新铺地域,以一个团接替第八团,控制井塘;一个团接替薛家厂、下茶园之干部团两个营的任务,并令其于明早开咀塘归还野战司令部。
五、九军团袭取江华的任务不变。
六、军委一纵队二十四日晨到达咀塘(福禄岩西岸四里),二纵队到达杨林塘地域。
(三)通关之力:“三棋”突破关键。
打破国民党的围剿,阻止国民党周浑元、李云杰部的进攻,必须进攻县城,抢占天堂屋脊岗,屋脊岗成了湘江战役的第一关。中央红军“三步棋”解决了屋脊岗通关问题。
1.先遣探路。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后,1934年11月17日,耿飚接到师部电报:“限明日(18日)拂晓前相机占领道县城。”如果红军不能迅速占领道县,敌周浑元、吴奇伟部则可能先期到达,红军将会受到三面夹击。团长耿飚率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疾速行军,到达前卫位置宁远天堂圩,去完成先头部队天堂圩探路和占领道县县城任务。
天上下着蒙蒙细雨,战士们踏着泥泞山道,从祠堂圩出发,途经宁远东城、冷水,急速向天堂圩、道县开进。耿飚拖着重病之躯艰难长征,11月17日下午,他带领的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到达了天堂圩(今宁远县天堂镇)。隆冬季节,饥饿寒冷,风雨交加,加上先前在乐昌县九峰山同国民党粤军恶战一场,很多战士受了风寒。幸运的是,天堂圩有位医术颇为高超的老中医,看到红军战士忍着病痛还坚持行军打仗,既惊讶又敬佩,老中医免费熬了一锅“宽中理气”的汤药,治好了红军战士的风寒。得知耿飚患有疟疾,老中医当晚便请耿飚住在自己家里,细细为他切脉配药,又亲自煎了汤药让他服下。多年后,耿飚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感慨无限。
1934年11月18日上午,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向道县开进。行至道县白芒铺时,尖兵连抓获保安团一名由道县去天堂圩送信的团丁,得知道县县城里无重兵把守,只有用1万元大洋请来一个连的广西兵守城,县保安团除留40名团丁守城外,其余的都护着县长、保安司令及县政府要员逃到距县城百里外的上梧江、双河一带山区。据此敌情,红一军团二师红四团立刻跑步前进,18日傍晚占领了道州城南潇水东岸的水南街。
2.攻城堵后。1934年11月20日,遵照军团命令,红一军团一师三团把蓝山县城交九军团接防,在团长黄永胜、政委肖锋带领主动出击。迅速向宁远前进。如果按计划攻占了宁远县城,就可以挡住国民党的薛岳、吴奇伟纵队的追击,为中央红军主力争取更多的时间,能顺利渡过湘江。
但是,当红一军团一师三团向宁远靠近时,从俘虏口供得知何键的两个团和辞岳的一个团已先于红军进驻了宁远县城,国民党还有8个师的兵力,正迅速向宁远集结堵击中央红军。经过一天半的充分准备,22日晚10时,三团向宁远县城发起进攻,一营进抵南关(黄家岭、今宁远二小),突击队多次组织登城,由于县城南关设有炮楼堵门,在国民党兵猛烈的还击下,三团无法攻进城去,但也阻止了薛岳纵队的进攻。当日午夜,三团奉命撤出战斗,迅速向宁远西南方向转移,到天堂圩一带阻击薛岳纵队,以便让红军主力从天堂圩以南继续西进,为能顺利渡过湘江做准备。
3.合围突破。1934年11月21日,红一军团火速赶到天堂圩,并在天堂圩白水庙设立指挥部,在屋脊岗密茂的树林中,红军部队严密布阵。11月21日零时,林彪在天堂圩会见了匆忙赶到的第一师政治委员赖传珠,了解部队情况,部署作战事项。
1934年11月22日,国民党军周浑元部之萧致平师尾追红军至天堂圩,被红一军团阻击在屋脊岗之宁远一侧。
11月23日晨,周浑元以第96、99师为攻击部队,第13师为预备队,第5师担任掩护,向天堂圩进攻。11月23日,国民党李云杰部从宁远县城向天堂圩扑来,企图配合周浑元、李韫珩部包围红军于天堂圩。朱德、彭德怀深入阵前指挥,把敌人反包围在天堂圩一带。战斗打响,红一军团严密封锁住屋脊岗的各个山头,居高临下,向敌人发起进攻。同时,派出队伍向天堂圩增援。当天,红军“铜步营”也在谢家与敌李云杰部遭遇,边打边向据守在屋脊岗的红一师会合,参与战斗。红三军团占据梅岗一带的有利地形,阻止敌人向道州方向溃退。红五军团从黄金桥、百草坪方向合围而来。经过半天的激战,国民党军死伤惨重,退回宁远县城。
第二天早晨,国民党薛岳的主力在3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分三路向三团阵地发动疯狂进攻。三团战士奋起反击,激烈的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因敌军人多势众,三团战士且战且退,转到天堂谢家一带时,与红一军团一师主力会合,国民党军仍尾追不放。红一师官兵奋勇出击,猛向国民党薛、吴部扑去,打退了国民党军,薛、吴部败退5里多路。
赖传珠日记中记载:11月21日拂晓红一军团红一师第二团(缺一营)开至天堂圩。我们直属队到达天堂圩夜12时了。见到林彪,略谈即到宿营地。
11月22日,在天堂墟进行战斗准备,有钳制敌人的任务。当日第一团也到达。
11月23日拂晓,准备在梧溪洞(龙须)28抗敌。经激战后,将黄[横]岭放弃,黄昏时撤至巴截宿营。
11月24日1时,从巴截出发,到龙江桥、坪塘,已晚上6时。留干部团在梧溪洞阻敌,20时至24时全部撤至道州城宿营。
天堂圩屋脊岗一仗,打破了国民党企图歼灭红军的计划,保证了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潇水,进而抢渡湘江,争取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三、遵义会议的前夜:为了不让红军战士“钻口袋”,毛泽东提出“红军不要过潇水”的战略论断。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说:“从江西出来,我不掌兵,没有发言权,但也提过与德怀同志类似的建议。我记得红军到达宁远地区后,我就对红军的进军方向提出过建议:红军不要过潇水,应沿潇水东岸经保和圩、雷家坪等地,攻占零陵的栗山铺,再向东北攻祁阳,过湘江,在两市镇或宝庆一带与敌决战,然后再返回中央革命根据地去。但是这一建议也被我们的决策者们束之高阁了。”陈云在1935年传达遵义会议的提纲手稿中所说:“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集,是基于湘南及通道各种争议而由黎平政治局会议所决定召集的。”正是由于遵义会议前,红军长征过程中各历史转折点,构成了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转折。
(一)毛泽东提出战略论断:红军不要过潇水。
战略转移前,毛泽东患疟疾刚刚治愈,身体尚未恢复;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重伤后,一直未愈,只能靠担架行军;张闻天身体尚好,一般是骑马行军,工作繁重时偶尔也坐担架。他们一起随军委纵队行军宿营,形成了一个新的担架上的“三人团”。
在担架上和篝火旁的朝夕相处,为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提供了一起交流意见的很好机会。
一路上,他们认真分析了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在苏区所发生的事情以及长征途中的情况,特别是导致广昌保卫战惨败的经验教训。王稼祥不无忧虑地对毛泽东说:“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再这样走下去了,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毛泽东对此也是心急如焚,他虽然失去了参与谋划军事的权力,却仍然不时地提出自己对行军路线的建议。后来,毛泽东的身体有所康复后,有时便不坐担架,到各个军团去看看。毛泽东向他们分析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阐述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理,使他们明辨了是非,转变了立场,开始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934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央红军在郴县、宜章、乐昌间突破了湖南何键部、广东陈济棠部共同防守的第三道封锁线,进至蓝山、嘉禾、宁远。
这时,红军西征已一个月。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尽管没有打大仗、硬仗,但长途行军、气候渐冷、水土不适等,也使红军减员2.2万余人,主力红军只剩6.4万人左右。看着红军队伍一天比一天少,毛泽东心急如焚,如果像这样走下去,红军是没有前途的。尽管每次提出的建议都被博古、李德拒绝,但出于对中国革命负责,对红军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他仍然坚持提出自己的建议。
1934年11月17日,红一军团前锋部队从蓝山进入宁远。1934年11月21日,军委一纵从蓝山蓝屏圩进入宁远韶水,毛泽东对王稼祥和张闻天说:再走红六军团的老路从桂北渡湘江,极可能会钻进蒋介石和湘军、桂军事先布置好了的合围圈,我们必须出其不意才能避免自投罗网。
1934年11月22日,到达宁远水市圩包家,毛泽东再次向最高“三人团”提出:红军不要过潇水、攻道(县)江(华),应沿潇水东岸经保和圩、雷家坪等地北上,攻占零陵栗山铺,再向东北攻祁阳,过湘江,在两市镇或宝庆与敌作战,然后再返回中央革命根据地去。当时湘中一带只有湘军一个多师,依照毛泽东这一建议,红军以运动战避实击虚,就会避开蒋介石的封锁。这是决定红军前途命运的关键选择。毛泽东的想法是,湘南地区党和群众基础比较好,有利于红军的机动作战。乘国民党各路军队正在调动,“追剿军”主力薛岳、周浑元两部还没有靠拢时,在湘南地区杀一个回马枪,集中红军主力,寻机歼灭敌人一路或一部,打破敌人“追剿”计划,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
对毛泽东的这一正确主张,博古、李德仍然不屑―顾。对于博古、李德的蔑视,毛泽东并不放在心上,他仍然耐心地解释说,目前时局十分严峻,湘江边敌人的兵力有16个师、77个团、40余万人,而且装备上超过我们,他们可以凭据湘江之险,以逸待劳,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过多指望在蒋介石与军阀的矛盾上作文章,何键和白崇禧都是铁了心的反共先锋,跟他们遇上了只有靠硬打。
毛泽东心中明白,博古和李德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红军的危险,他也明白博古和李德的顽固,但他还要努力争取,哪怕有一丝希望,他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他进一步说明了北上的理由: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之后,红军的行军意图已暴露得十分明显,蒋介石不会看不出来,他不会让红军顺利地渡过湘江的。相反,北上可以隐蔽红军的行军意图,打乱敌人的部署。目前,红军离开了中央苏区,需要的是机动战,不是正规战。
作为一代军事战略家,毛泽东清楚地知道:红军进驻道县就意味着走进了前有湘江、后有潇水的绝地中。如果说当年项羽在破釜沉舟,作背水一战,是为了断掉退路,激励士兵杀敌向前的话,而今红军则是置于两水之间,前有白崇禧指挥的桂系部队扼守湘江,后有薛岳、周浑元等中央军断掉红军复涉潇水向东的退路,再加之北有何键的湘军,南有陈济棠的粤军,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既然无力回天,毛泽东带着一脸的不悦和张闻天、王稼祥跟着大队人马向道县进发。毛泽东带病行军,用自己的两条腿走到了道县。
(二)博古、李德错误指挥:顽固坚持既定方针。
李德作为军事顾问,独揽大权。他成天围着客堂间里的大地图转来转去,一边抽着烟,一边用红蓝钢笔勾勾画画,然后用尺子量着距离,规定着部队行军的进度——他不管那里是山是河,反正按距离计算行军的进度。他甚至就连一挺机关枪该放在哪里,一门迫击炮应布置在什么地方,都按照地图作了规定,被称为“图上指挥家”。殊不知,他用的那些地图,全是国民党部队“供应”的,好多地图不准确!
对于怎么过湘江的问题,在李德看来,我们突围就是要向西挺进,渡湘江是势所难免。沿潇水东岸或西岸北上,最终还是要渡过湘江,所以北上是没有理由的。湘江边敌人的力量虽然很强大,但越到北面,就越是深入到敌人的腹心,更加不可取,牺牲或许更大,对红军更危险。
毛泽东苦口婆心地开导,博古等人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红军队伍庞大,有众多的后勤机关和军用物资随队转移,这就决定了其必须要与红二、红六军团汇合,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而不能在转移途中跑来跑去地打游击,这样会给蒋介石留下更多的堵截机会。他们顽固地坚持既定方针,要从桂北渡过湘江,向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军第二、六军团所在地湘鄂川黔根据地前进。
1934年11月23日晚,中革军委在宁远水市圩包家作出决定:坚决打击尾追之敌,迅速开辟西进道路,为进行湘江战役做好准备。西进道路就是向西越过湘桂边界,进入广西抢渡湘江。据此制订的作战计划,要求后卫部队在宁远天堂圩至潇水东岸地域,打击紧追而来的敌周浑元部第九十六师、李云杰部第二十三师,确保全军在11月25日拂晓前全部渡过潇水,然后迅速脱离追敌;前锋攻占蒋家岭、永安关,同时袭取江华,为大部队入关开辟道路。由于博古、李德顽固坚持左倾错误路线,中央红军陷入损失空前的湘江血战,经过四天四夜激战,红军主力部队终于在12月1日渡过湘江。惨烈的湘江之战,虽然粉碎了蒋介石对红军围剿的企图,但红军将士折损过半,部队由6.4万余人骤减到3万余人。
(三)湘江战役教训惨痛:战略问题是核心之本。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最初目标,是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创建新苏区。这时,“左”倾领导者,由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转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他们把红军的战略转移当成大规模搬家式的行动。出发前未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也未在部队中进行适当的政治动员。出发后,不是积极争取有利时机,主动灵活地歼灭敌军,而是消极避战,以红军主力掩护庞大的后方机关,边打边走。其行军部署为:红1、红9军团在左,红3、红8军团在右,军委第1、第2野战纵队居中,红5军团殿后,形成甬道式阵势。行军队伍还携带了大批行李辎重,以至在崎岖的山路间,每天仅能前进十余公里,有时甚至几公里。这样,红军主力成了掩护队,在国民党军重兵“追剿”下,陷于极被动的地位。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后,先后越过敌人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此时,毛泽东建议,乘敌“追剿”军正在调动尚未靠拢之际,集中兵力,求歼一路或一部敌军,以摆脱被动。但是,“左”倾领导者不敢与敌再战,致使红军失去歼敌之机。并导致湘江战役数万红军将士的无谓牺牲。毛泽东在湘江边上提出要“讨论失败问题”。陈云则回忆:“毛主席讲得很有道理,内容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亦犹未悔”。湘江战役后红三十四师突围失败,从1934年11月22日红三十四师在下灌与红五军团主力分手后,第一次在下灌虎形岭的独立作战,到12月13日水市小南海战斗的最后突围作战。以及参谋长王光道率领红三十四师余部,转战湘南,坚持了近一年的游击战,人数曾一度发展到300多人。几经辗转屡遭道县、蓝山、宁远县保安团的合击,最后几乎全部牺牲。他们把最后一滴血洒在了九嶷大地,铸就了“信仰之魂,九嶷丰碑”。
(作者系文星平、贾丽琼、欧阳永生、刘怀剑,文章获“永州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贡献”课题优秀奖)
来源:红网
作者:文星平 贾丽琼 欧阳永生 刘怀剑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