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的百年,青春是一曲觉醒的颂歌,是一腔壮志的豪情,是一场无畏生死的奔赴。在峥嵘岁月里,王涛以其流星般短暂的生命,在那个不悔的青春里热烈地绽放,成就了不朽的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沿着他的革命足迹,一起去追寻关于王涛的红色记忆。
王涛,原名祖英,字芷源,1908年3月11日出生于湖南江华县沱江镇。192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甲种工业学校,并于1926年顺利毕业。
王涛侄孙:这里就是我叔公居住过的房子,他6岁在江华启蒙读私塾,后就读于完全国民初级小学和江华县立高级小学。
18岁的王涛清醒地意识到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难。求学期间,他举行热血沸腾的演讲,声嘶力竭地号召同学们抵制洋货。遭到家庭的反对后,毅然舍弃家庭安排的婚姻,砍毁订亲礼物,投身到滚滚的革命洪流中。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王涛被派往莫斯科学习。异国的求学经历不仅增长知识,也激发了其革命热情。1930年春,王涛以两广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前往湘粤边界整顿工作。1931年8月,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湘南特委书记,兼任游击大队大队长。
当时,湘南党组织遭受到很大的破坏,大部分同志牺牲了,环境非常险恶。王涛将湘南游击队改名湘南赤色游击队,通过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武装斗争。
由于王涛的坚强领导,湘南全体同志的艰苦奋斗,不到一年,湘南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党组织,而且开辟了新的工作地区,培养了一支新生力量,大规模地开展了湘南游击战争,给予湘南反动势力沉重打击。
1937年,王涛与张子芳组建家庭,后生育了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二十多天,就卷入了风暴的中心——敌人突袭湘南特委机关。
安排妻子和同志们转移后,王涛奔往各部门安排撤离。他深情地望了一眼未满月的孩子。这一别,再见不知何时。妻子坚定地点头:“放心吧,快走!”
敌人赶到后什么东西也没找到,一怒之下把张子芳赶出来。限于形势她只好忍痛把孩子暂托给老乡同志。后来孩子生病,生命危在旦夕,夫妻俩却无法亲自前往处理,只好写信向江华老家的亲人求助,尽管家里人精心照料,但终因体质太弱不幸夭折了。
二儿子在闽西的革命斗争最危险、最艰苦的时期被托付给一红军家属抚养,十岁后才接回。
第三个孩子是王涛牺牲后一星期,妻子在极其简陋的山寮里用一把柴刀“砍”断了脐带生下的。由于营养不良,可怜的母亲生下孩子后连一滴奶水都没有,饿得孩子哇哇直哭。因为太疲劳,又冷又饿的母亲抱着孩子沉睡后一觉醒来,却发现孩子一动也不动了。他来到这个世界总共还不到一天!
王涛的儿子王继涛:刚回到母亲身边时,我对母亲既不理解也亲近不起来,甚至三年都没有叫过她一声“妈妈”。直到有一天,我觉得应该叫她一声妈妈,我叫得很小声,但是她听见了,就抱着我痛哭起来。
1941年,党中央委托王涛领导闽西的革命斗争。虽然他在长征途中多次负伤,身体状况不佳,但仍然奋战在第一线,与同志们采集野果、竹笋维生,亲自给干部、战士上课,以非凡的智慧和克己奉公的精神赢得了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突破封锁。
不幸的是,9月21日,敌军在叛徒的带领下,突袭驻在深山里的特委领导机关,致使在军事训练的王涛没有丝毫防范,被躲在树林里的敌人用子弹打穿胸部,鲜血喷涌而出。可他仍顽强地举起枪还击,挣扎着指挥同志们撤退。最后寡不敌众,最终倒在了血泊之中。王涛牺牲后,反动当局把王涛的头颅装在木笼里,先后挂在龙岩城和湘南地区“示众”,进一步激起了革命群众的仇恨和反抗。
这块怀表是王涛牺牲后唯一的遗物,它沾满了烈士的鲜血,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王涛生命定格在33岁那个青春里。王涛在闽西大地上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但他点燃的革命之火并没有熄灭,反而越烧越旺。
1944年10月,闽西特委成立了一支革命武装队伍——“王涛支队”。这支以先烈名字命名的英雄队伍,活跃在闽粤赣边界的广大地区,声东击西,捷报频传。
王涛支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王涛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最终,发展成为拥有2.1万指战员的闽粤赣边纵队,誉为“南天劲旅”。
王涛用青春照耀信仰之光,用生命换来了山河无恙,青春誓言化作不灭的精神灯塔,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来源:红网
作者:潇湘会
编辑:周纯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