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正值初夏时节,在湖南省祁阳市大忠桥镇合兴村五组的田野上,墨绿的瓜蒌藤蔓沿着支架舒展成一片绿海,圆滚滚的果实挂在叶间,像无数颗被露水浸润的翡翠,在晨曦里闪着微光。在这片连缀着丘陵与田垄的土地上,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基础写作》课程田野调查小组展开调研,倾听了一个关于“让土地生金”的创业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何淋珺,一位湖南科技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大三在读学生,同时是湖南泽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兼祁阳市骏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他带领团队申请注册了6个瓜蒌籽品牌商标,构建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出了湘南最大的瓜蒌产业基地(占地面积4750亩),在三湘大地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
何淋珺在祁阳市大忠桥镇瓜蒌基地接受采访。
创业攻坚:“天灾”与“人惑”的双重考验
2022年夏季,湖南多地遭遇大旱,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幸运的是,何淋珺已提前为瓜蒌布局了水肥一体化设备。有一天深夜,设备突发故障,他打着手电筒在闷热的机房排查三小时,最终修好了设备,让“救命水”及时浇灌瓜蒌苗。在这场与天灾的搏斗中,正是何淋珺未雨绸缪的智慧,让瓜蒌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依然茁壮成长,最终实现了亩产360斤瓜子的丰收。
比干旱更难扛的,是推广瓜蒌种植时乡亲们眼里的不信任。2019年8月,何淋珺揣着市场分析表跑遍全村,却总被一句“没听过这玩意儿能赚钱”给堵回来。何淋珺回忆,当时在张大爷家中,张大爷吧嗒着旱烟,皱纹里全是怀疑——“种了半辈子地,你说改就改?”最终,何淋珺咬牙掏出保价协议,拍胸脯承诺兜底收购,这才使张大爷的不信任有所动摇。
为了让大家眼见为实,何淋珺还特意组织农户去他的瓜蒌基地参观。
何淋珺向调研团队介绍瓜蒌情况。
2019年8月15日清晨,初升的太阳洒下柔和的光线,藤蔓上垂着的小瓜蒌还带着晶莹的露珠,十几个农户代表踏着朝霞走进了何淋珺的瓜蒌基地。技术员当场演示水肥一体化设备如何精准灌溉,农户们听得津津有味。
原先强烈反对种植瓜蒌的李大娘突然伸手戳了戳瓜蒌藤,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直拍大腿:“这东西真好!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我也要种!”她的话音刚落,周围就响起了一片附和声。何淋珺知道,这正是他期待的开始。
何淋珺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瓜蒌种植合作协议》,走到农户们中间,向他们承诺种苗由基地免费提供,同时请技术员定期指导,等收成了就按保底价回收。经过前面的实地参观和何淋珺的承诺,农户们不再犹豫,纷纷响应,当天就有12户农户签了协议。
签完协议,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有的农户担心自己没技术种不好,有的发愁没钱买农资。何淋珺连夜和村支书商量,第二天就在村里办起“瓜蒌种植培训课堂”。他请来农业专家,从选地、播种,讲到施肥、病虫害防治,旨在帮助农户掌握瓜蒌种植技术。
何淋珺在观察瓜蒌生长情况。
春耕时节,原本闲置的土地热闹起来。何淋珺带着农户们翻地、播种、搭架,田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农户们遇到难题,就有技术员随时上门指导。何淋珺也天天泡在田里,观察瓜蒌生长情况。
如今,当地数千亩瓜蒌田翻着绿浪,农户们每年多赚了五万元。那些曾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成丰收的喜悦,分红时农户们眼里的光比瓜蒌籽还亮堂。
成熟瓜蒌果。
产业升级:从单一种植到全链赋能
挺过天灾、破解人惑,何淋珺的瓜蒌基地从最初零星几亩“种植小作坊”,到如今4750亩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基地,越来越多农户从“观望者”变为“合伙人”。
为规避市场风险,何淋珺构建了“技术种苗培育-技术帮扶-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他深知,单一卖初级农产品就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市场行情稍有波动,农户的收入将受到严重影响,整个瓜蒌产业的发展也会面临挑战。
所以他铁了心要做深加工,把瓜蒌“皮、根、籽、瓤”逐个研究——根制成天花粉入药,天花粉是中药材里的“香饽饽”,能对接药企稳定订单;籽炒制成休闲食品,瞄准的是年轻人的零食市场;瓤酿酒,给乡村旅游添个特色招牌;就连芽尖都可以用来制茶,把“边角料”变成创收新门路。
家风传承:诚信与责任的接力
在创业过程中,何淋珺最敬佩的还是他的父亲。“父亲是一名建筑工程承包商,有一年,工程回款遇到困难,而工人们的工资发放日期日益临近,父亲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拿出自己的积蓄,甚至借了高利贷,按时给工人们发了工资。”
何淋珺父亲。
他曾问父亲:“为什么不先缓一缓,等工程款到了再发工资?”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工人跟着我干,是信任我。他们等着工资养家糊口,拖欠工资的事,咱不能干。”父亲的坚守和担当,深深影响着他,让他明白:无论是做工程还是搞种植,诚信和责任永远是立身之本。
如今,何淋珺的公司已成为省级就业扶贫车间。他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产业模式,在祁阳市大忠桥镇等地建成的4750多亩瓜蒌种植基地,带动了周边300余户农户增收。此外,他的公司已经与塘村镇正式签约,准备共同推进塘村镇瓜蒌年产4000吨全产业链项目的建设。
同时,何淋珺还自掏腰包为村里挖了两口水井,解决了村民长期以来的灌溉难题,为村里捐赠了5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乡村的夜晚。何淋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企业反哺社会”的承诺,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他的心意和努力。
然而,何淋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还在不断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赛道,积极推动三产融合:以瓜蒌产业为基础,发展一产(即农业生产环节,涵盖瓜蒌种植、田间管理、采收等,保障原材料供应);大力发展瓜蒌深加工产业,做强二产(即工业生产环节,比如把瓜蒌籽制成零食、瓜蒌根加工成中药材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此基础上,拓展矮马采摘、乡村研学等项目,开发三产(为服务业环节,通过文化旅游、体验活动等形式,将产业与消费、文化传播结合),促进文化旅游与生态农业协同发展。
站在瓜蒌基地的田埂上,这位尚在读大学的创业者目光坚定:“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扎根农村,带动老百姓共同致富,为实现乡村振兴、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手记:
何淋珺的故事,不仅是大学生扎根乡村的创业故事,也是新时代青年以坚韧、智慧与担当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当瓜蒌藤蔓在祁阳的田野上攀援生长,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是“不让农户吃亏”的责任坚守,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代担当。
期待在何淋珺等青年创业者的引领下,有更多青春力量汇入乡村振兴的洪流,让“农民致富”的愿景在更多田野上开花结果,让新时代的奋斗之歌,在广袤乡野间奏响更激昂的乐章。
作者:何文冰、彭尧煜、谭慧敏、邱佳婧、张欣彤
指导老师:许丽君
来源:红网
作者:何文冰 彭尧煜 谭慧敏 邱佳婧 张欣彤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