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永州丨一季辛勤 盛夏满仓
2025-07-25 10:44:45 字号:

永州丨一季辛勤 盛夏满仓

入夏的永州

从田间到大棚,再到林下

广袤大地上迎来丰收热潮

金灿灿的早稻铺满稻田

西瓜、哈密瓜、黄桃甜蜜上市

豆角、茄子、辣椒挂满枝头

“雪裙仙子”翩跹起舞

“仙芝”漫山缀绿野

……

田垄、山林间的丰收交响曲里

科技是最嘹亮的声部

产量与品质的提升

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永州正以科技之笔

书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永州市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稻穗飘香,永州市各地陆续开镰收割早稻,全市早稻迎来丰收季。据统计,今年全市早稻播种面积221.88万亩,超省定目标面积4.78万亩。农户抢抓农时,以机械化作业为早稻抢收、晚稻抢插按下“加速键”,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全力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冷水滩

夏日炎炎,冷水滩区高溪市镇普口村的西瓜种植基地里,清甜多汁的西瓜已批量上市。这片60亩的产业园,是青年创业者刘毅回乡打拼的“致富田”。作为村里的青年致富带头人,他引进优质品种,钻研生态种植技术,用“生态经”种出了好品质,基地常年雇佣当地村民务工,让大家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如今,刘毅的西瓜基地不仅成了村里的“样板田”,更成了青年返乡创业的“示范岗”。

永州市冷水滩区蔡市镇巴洲滩社区芥菜种植基地近200亩芥菜正迎丰收,村民们忙着采收、打包、装车。基地芥菜主要销往广东、广西等地,农忙时雇佣20多名村民。这批芥菜采收完后,基地马上会种植下一批,一年可种植三批,实现三种三收。近年来,冷水滩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玉米、胡萝卜、芥菜、藠头、红薯等特色农作物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零陵

盛夏七月,零陵区菱角塘镇文雷村的20亩黄金柰李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走进基地,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繁忙景象。基地采取“线上+线下”多元化销售模式,除供应本地及周边商超外,还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同时推出的入园采摘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周边市民前来感受田园乐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黄金柰李的丰收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展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图景,成为文雷村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亮点产业。

盛夏时节,零陵区水口山镇山岩村的槐树林郁郁葱葱,枝头缀满饱满的槐米,空气中飘散着淡淡清香。村民们正穿梭林间,娴熟地采摘槐米,这些金黄的小颗粒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致富果”。近年来,全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将荒山改造成3000亩槐米基地。基地年总产值60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祁阳

盛夏时节,硕果盈枝。在祁阳市进宝塘镇,800亩高岸田高粱地迎来了丰收季。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进宝塘镇针对部分高岸田“靠天吃饭”、效益低下的问题,积极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耐旱、经济效益高的高粱种植,加大水渠灌溉设施建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保障了农民收益,让这些“望天田”变成了“增收田”。未来,全镇将扩大推广面积,探索高粱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让高粱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红色产业”。

东安

盛夏时节,东安白牙市镇龙溪源村陈海兵夫妇的30亩“黄花田”迎来丰收旺季。作为返乡创业的年轻主力军,2024年,他们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扎根乡土,精心培育,利用村中荒坡、旱土等土地种植黄花菜30余亩。今年总产量预计达2万余斤,后续四年将进入高产。黄花菜的采摘工作带动村民就业,为村民增收再添新渠道。近年来,东安县积极引进在外的经济能人返乡创业,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项目助力,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他们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带头人”,引领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

盛夏七月,位于东安县南桥镇的翠冠蜜梨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硕大的翠冠梨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梨园内一片欢声笑语,果农们满怀喜悦地投入到繁忙的采摘工作中。南桥镇依托其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翠冠梨产业。通过技术指导、产业引导和宣传报道等多措并举,积极支持蜜梨产业的壮大。在此过程中,成功培育出翠冠梨这一特色产业,有效助推了翠冠梨产业的持续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双牌

7月以来,双牌县何家洞镇种植的40余亩竹荪陆续进入采收期。何家洞镇12万亩竹林气候温润、荫蔽适宜,为竹荪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今年,全镇多个村积极尝试在笋用林基地里试种竹荪,新建了四个竹荪种植基地,党委、政府从配套灌溉基础设施,提供标准化技术流程等方面入手,为竹荪种植保驾护航。竹荪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常年吸纳村民从事种植、管护、采收等季节性劳务,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双牌县塘底乡黄泥山瑶族村的黄桃园里,饱满硕大的黄桃沉甸甸地缀满枝头,采摘工人们穿梭在桃林间,有条不紊地忙着采摘、分拣、装筐、搬运,欢声笑语在果园里回荡,一派丰收景象。近年来,塘底乡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将黄桃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扶持农民发展黄桃种植,为果农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等服务,不断提高黄桃产量与品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道县

盛夏七月,道县清塘镇蒋家村的柰李种植园迎来丰收季,青翠饱满的柰李压弯了枝头。面对滞销难题,种植户的年轻一代迅速行动起来,“90后”儿媳杨露露以手机屏幕为“新农具”,跨越地理阻隔,将枝头鲜果与千里之外的消费者紧密相连,通过这条“云销路”,带着道县泥土芬芳的青翠柰李,正源源不断地飞向全国各地。这种“新农人+直播电商”的创新模式,不仅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反哺家乡的智慧与情怀,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青春活力。

连日来,道县各地优质夏黑葡萄迎来成熟采摘期,良好的气候与科学的种植管理,今年葡萄品质显著提升,清甜的滋味吸引着四方客商,成为果农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在东门街道白泥塘村,上百亩连片葡萄大棚蔚为壮观。走进棚内,葡萄架下缀满了一串串沉甸甸的夏黑葡萄,微风拂过,整个葡萄园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这个夏天,甜蜜的夏黑葡萄不仅点亮了果园的丰收图景,也甜透了果农的心窝子,更是成为果农增收、推动本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江永

连日来,江永县潇浦镇和兴村种植的500多亩李子,相继成熟上市,迎来丰收季。果农们不停地穿梭在林下,忙着采摘、搬运、装车,火热的田间地头处处弥漫着收获的喜悦。近年来,和兴村通过打造“一村一品”,采用“合作社+农场+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李子产业,种植三华李、柰李、蜂糖李等多个品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道路。如今,和兴村的李子产业已颇具规模,成为当地特色乡村的“新名片”。

一大早,在江永县夏层铺镇高家村的豆角种植基地内,村民们穿梭在一排排茂密豆角藤间,来回采摘、打捆、装车新鲜饱满的青翠豆角,一派丰收景象。与公司合作的“订单豆角”,不仅有专业的技术指导,还有稳定的保收政策,让农户们放心种植,丰产又丰收。近年来,江永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助力农特企业发展豆角、辣椒、香芋、莴笋等订单产业2.3万亩,通过发展“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有效带动近4000户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江华

盛夏时节,在江华大路铺镇烤烟工场,种植户李勋飞租用育苗大棚种植的哈密瓜迎来丰收季。该烤烟育苗基地总面积20亩,以往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中旬集中培育烟苗后,大棚便进入近8个月的闲置期。为让闲置资源“活”起来,种植户李勋飞探索出“一棚两用”的轮种模式,引进“晓蜜”“黄金瓜”等适合本地气候的哈密瓜品种,借助大棚可控温、强保湿的优势错峰种植,让大棚在烟苗培育空档期持续“生金”。这一轮种模式不仅让大棚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更催生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盛夏时节,蔬果飘香。江华大圩镇2000亩紫长茄迎来丰收季,在黄庭村紫长茄种植基地,工人们分工合作、配合默契,熟练采摘后装筐放入新安装投入运行的运输轨道上,开启了“轻轨”之旅,稳稳地将茄子汇集到分拣区域。今年,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基地安装了1.6公里的轨道运输线,串联起基地所有田埂,用机械化轨道运输代替人工搬运,让茄子采收效率大幅提升,奏响了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丰收曲”。近年来,大圩镇有序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着力打造茄子特色产业。目前形成了以源头、大布湾、沟边等村为主的2000余亩紫长茄蔬菜基地。

宁远

在宁远县神下村的烤烟工厂里,机器轰鸣,整个厂房弥漫着浓郁的烤烟香气,种植户满脸笑容,穿梭在烤房与分拣区之间,忙着搬运刚出炉的烟叶。神下村把烤烟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为帮助烟农增收,村里成立了烤烟专业合作社,为烟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引入了智能化烘烤设备,通过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烘烤质量;同时,还积极探索“烤烟+”产业发展模式,利用烤烟采摘后的土地种植农作物,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

新田

七月骄阳似火,新田县陶岭镇周家村连绵的辣椒田里,一派绿意盎然,三味辣椒迎来鲜采季。三味辣椒种植区域的土壤饱含钙、钾、硒、稀土等微量元素,叠加以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陶岭三味辣椒的独特风味,更使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在湖南省农科院专家的精准护航下,当地对古老的三味辣椒品种实施了关键的“提纯复壮”,显著优化了种性,更是在产量与品质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以三味辣椒为核心的各种加工制品正源源不断地跨越山海,传递着湘南沃土孕育的独特辛香与韵味,辣椒产业成为当地特色的增收产业。

眼下,正是今年春大豆丰收季,在新田县石羊镇的大豆种植基地,一台台灵活的大豆收割机穿梭田间。农机手熟练操作下,一垅垅大豆被快速“吞入”,转眼间便完成切割、输送、脱粒、清选等全流程作业,秸秆粉碎还田一气呵成。新田大豆产业作为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的重要农业产业,曾长期受困于丘陵地形和小田块带来的机械化采收难题,如今,推广的新型大豆收割机凭借其紧凑设计、灵活转向和良好爬坡能力,成功破解了这一瓶颈。作为“全国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近日,经专家组测量统计,高产典型湘春豆41亩产241.2公斤,比去年提升了5.7%,大豆单产提升取得新突破。

蓝山

走进蓝山县太平圩镇桐木林村灵芝种植基地,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药香,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工人们穿梭在林间,忙着采摘、装袋、搬运、铺晒,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整个山林弥漫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全镇因地制宜发展灵芝种植产业,将闲置荒山资源转化为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聚宝盆”,从深山“仙草”到致富“金菇”,太平圩镇以灵芝为媒,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科技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时,有效解决了农闲时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拓宽了群众的收入渠道,真正达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的双赢局面。

炎炎夏日,苦瓜成了人们餐桌上的消暑佳品。入夏以来,蓝山县塔峰镇总市村的大白苦瓜陆续成熟,农户们穿梭其中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蓝山县按照“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格局,深入挖掘大白苦瓜产品附加值,通过制作苦瓜酒、苦瓜干,销售苦瓜籽等联动产业,进一步打响蓝山大白苦瓜农业品牌,助力大白苦瓜产业做大做强,让苦瓜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甜瓜”。

来源:红网

作者:婷子

编辑:陈小婷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