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院一名下肢骨科的资深护士,我见过太多崴脚后因处理不当导致伤情加重的案例。所以崴脚后的科学护理至关重要。
一、崴脚后黄金48小时:牢记“POLICE”原则
1.P(Protect保护):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伤脚再受力,防止二次损伤。
2.OL(OptimalLoading适度负重):在疼痛可忍受范围内,尝试用脚后跟轻轻点地行走(严重肿胀/剧痛时除外),促进恢复但避免强撑。
3.I(Ice冰敷):伤后24-48小时内是关键期!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肿胀处,每次15-20分钟,每2小时一次(避免直接冰敷导致冻伤)。冰敷能有效收缩血管,减轻肿痛。
4.C(Compression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从脚趾向小腿方向“8字”包扎,松紧适中(能插入一指)。减轻肿胀,提供支撑,但需随时观察脚趾颜色与感觉,避免过紧。
5.E(Elevation抬高患肢):休息时将脚踝垫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如垫枕头)。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显著减轻肿胀。
二、下列情况需警惕:及时就医,明确伤情
1.无法站立或勉强行走时剧痛难忍;
2.踝关节严重变形或异常活动;
3.受伤时听到“啪”的断裂声;
4.脚趾麻木、发白或发紫;
5.48-72小时后肿痛无缓解或加重;
6.反复崴脚史。
医生会通过检查和影像学(如X光、MRI)判断韧带损伤程度(轻度拉伤/部分撕裂/完全断裂)或是否骨折,指导下一步治疗。
三、康复期科学护理(急性期后)
1.循序渐进恢复活动:
早期(肿胀疼痛减轻后):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轻柔的脚趾画圈、脚踝上下/左右活动,防止关节僵硬。
中期(可承受一定重量后):练习提踵(踮脚尖)、用脚趾抓毛巾,强化小腿和脚部肌肉。
后期(基本无痛后):加入单腿站立(睁眼/闭眼)、平衡垫训练,恢复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防再崴脚的关键)。
切记:所有练习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逐步增加强度。
2.合理使用支撑:根据伤情,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护踝、支具或石膏固定,请遵医嘱使用,勿自行拆除。恢复运动时可选用合适护踝提供额外保护。
3.谨慎对待热敷与药物:
伤后48小时内绝对禁止热敷、泡脚、红花油搓揉!这些都会加重肿胀出血。48小时后若肿胀消退,可尝试温热敷(40-45℃为宜)放松肌肉。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短期使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布洛芬),但注意药物副作用。
四、崴脚后千万不能做的事
马上热敷或涂活血药酒:这是最常见错误!等同于火上浇油。
使劲揉搓按摩肿胀处:急性期会加剧组织损伤和出血。
强忍疼痛坚持活动:“走走就好了”的想法可能延误治疗,加重韧带松弛。
忽略康复锻炼:易导致踝关节不稳,埋下反复崴脚的隐患。
五、预防胜于治疗
运动前充分热身,活动脚踝。
平日加强小腿和脚踝周围肌肉力量及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
选择鞋底有支撑、合脚的运动鞋,避免高跟鞋或松垮的鞋子。
在不平整路面行走或运动时格外小心。
崴脚后科学护理,是顺利康复的关键。牢记“POLICE”急性处理原则,及时就医明确伤情,谨遵医嘱坚持系统康复锻炼,才能有效消肿止痛、恢复关节稳定功能,最大限度降低再次损伤风险。
愿每位朋友都能保护好脚踝,让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
文/黄亚男
来源:红网
作者:黄亚男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