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永医科普丨蜱虫叮咬:潜伏的自然杀手!
2025-08-19 15:57:37 字号:

永医科普丨蜱虫叮咬:潜伏的自然杀手!

夜晚,在永州市中医医院的急诊室中,一位患者指着下肢悄然附着的小虫紧张询问:“医生,这个小虫子叮咬在我皮肤上,我尝试了多种办法都无法取下来,现在怎么办?当被告知这是携带多种危险病原的蜱虫,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患者瞬间惊愕。盛夏时节,蜱虫叮咬事件激增,这个不起眼的“小虫”,实则暗藏致命威胁,它可能传播莱姆病、森林脑炎、无形体病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一、遭遇蜱虫叮咬,冷静科学处理是关键!

1.速拔除,用对工具:发现蜱虫吸附,切勿惊慌拍打、硬拽或用火烧、涂指甲油、酒精等“土法”刺激它,这只会让蜱虫受激反吐,增加感染风险!

首选细尖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用尖头镊子垂直、稳定地夹住蜱虫头部或口器。稳稳向上垂直用力拔出,避免左右扭动或压碎虫体。

拔除后清洁:用碘酒、酒精或肥皂水彻底清洁叮咬处及双手。

保留虫体:将蜱虫放入密封袋或小瓶中(可放沾湿棉球),以备后续鉴定或检测需要。

2.密切观察,警惕危险信号:拔除后并不等于警报解除,蜱传播疾病多有潜伏期(数天至数周不等),症状可能延迟出现:

叮咬处变化:持续扩大的圆形红斑(可能中央泛白,形似“牛眼”)、异常皮疹、红肿热痛加剧。

全身症状:不明原因发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不振。

出现以上任一信号,务必立即就医!告知医生叮咬史、时间及可能的地理位置(不同地区蜱虫携带病原不同)。

3.医生介入,科学应对:医生将评估风险(蜱虫种类、附着时间、地域流行病学等):

高危情况可能预防性用药:如特定情况下,医生可能在叮咬后72小时内开具单剂预防性抗生素(如多西环素)。

确诊即治疗:如出现症状或检测确诊感染,需遵医嘱足量、足疗程使用特定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等,根据病原体选择)。

二、预防为先,将风险拒之门外

蜱虫偏爱草木茂盛、落叶堆积的潮湿环境,公园、郊野、树林甚至庭院都可能有它们身影:

穿衣筑屏障:进入风险区域,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脚入袜,选择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虫子。

喷洒驱虫剂:使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宁(IR3535)的驱虫剂,喷洒在衣物和暴露皮肤(按说明使用,避开眼口手)。

行走有道:尽量走道路中央,避开路边高草、灌木丛区域,减少接触。

归来即检查:活动后立即全面检查全身(尤其头皮、耳后、颈后、腋下、腹股沟、腿弯、脚踝等褶皱处),洗澡也有助于发现藏匿的蜱虫。

宠物防护:定期给宠物使用驱蜱产品,宠物也是蜱虫进入家中的“顺风车”,回家后同样要检查。

三、蜱虫虽小,威胁却不可轻视。掌握科学处理方法,牢记有效防护措施,才能在享受自然之趣时,为自己和家人构筑一道安全防线。若不幸被叮咬,及时、正确地处理并保持警惕,是守护健康的关键一步!如有疑虑,请随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文/童建文

来源:红网

作者:童建文

编辑:王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