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1日讯 8月6日下午,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内,一场以“潇湘会客厅·潇湘印象”为主题的湖湘传统文化专场活动,将湖南摩崖石刻首次推向国际舞台。此次专场活动通过摩崖石刻拓片展、学术演讲及多媒体展,系统阐释了湖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吸引中外游客、中国留学生及媒体代表近百人现场参与,湖南官方媒体全程录播。
本次展出的摩崖石刻拓片中,唐元结撰文、瞿令问书《阳华岩铭》与南宋卫樵《淡岩石刻》两幅摩崖石刻拓片尤为引人注目。现场还通过15幅拓片照片、18幅PPT拓片投影,共计展出湖南摩崖石刻拓片35幅,相当于一次中小型摩崖石刻拓片展。
本次活动由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代松主持,湘南学院特聘教授及台州学院特聘教授张京华、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冉毅、日本立教大学名誉教授小峯和明、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道坂昭广出席并演讲。活动精心组织规划了“摩崖石刻”+“潇湘八景”两大主题。以“摩崖石刻+潇湘八景”作为体现湖湘优秀文化传承的代表性成果,特别是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和世界贡献的重要元素,将摩崖石刻和潇湘八景作为展陈主题和论坛主题带到国际平台,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摩崖石刻”是直接刻写在不可移动的山体上的古人文字。湖南的摩崖石刻往往沿着水路交通,分布在丹霞地貌的岩石和卡斯特地貌的溶洞上,历经唐宋元明清以来,成点成片,内容多为吟咏先贤,描摹胜景,体裁多为诗文游记,构成了独特的“石头上的文学史”。
“潇湘八景”通过对湖南境内八处风景的图绘,表达了一年四季,阴晴雨旸,沿江上下,山村渔浦的风景组合,映衬出古人士大夫以及农夫、渔夫、寺僧、酒徒等等社会全景式的生活状态。潇湘八景起源于宋代的湖南,很快衍生为各种各样的“八景”,成为东亚共同的审美标准。
张京华教授在题为《贯通湖南的“金石之路”》的演讲中,提出“金石之路”概念。他认为,元、明、清时期越南朝贡使者往来燕京的路线。其中53人留下79部诗文等作品,使程长达2000多公里,往返时长2年,其中在湖南段最为活跃。越南使者详细绘制路程,记载湘江沿岸景观风情,创作大量诗歌,与湖南士大夫笔谈交流,在湖南境内作诗700余首。越南使者在文化上认同潇湘八景与摩崖石刻,模仿创作相关作品,浯溪碑林至今保留着越南使节五人的5幅摩崖石刻,成为“金石之路”的真实见证。该通道日文名为“石の路”,英文名为The Carving Road。
湖南的摩崖石刻成点、成线、成片,广泛分布在永州、郴州、衡山、岳麓山等地,文物总量超过3000幅,居全国第一位。元结、韩愈等名流学者均在石刻中留痕,形成“摩崖文学”“摩崖书法”奇观。其分布时间上与仰天湖楚简、里耶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等简牍帛书等文物文字相承接;空间上与湘桂水路、越南使程、潇湘八景重合对应。这条以摩崖石刻为代表,亦涵盖文物文字、越南使程、潇湘八景等内涵的“金石之路”,构成了贯通湖南的珍贵国际通道。
道坂昭广教授以《元结与湖南——以〈大唐中兴颂〉为中心》为题,论述了元结生平、《大唐中兴颂》主旨以及相关争论,从元结《箧中集》的日本刻本和日本写本讲述了元结在日本的影响,特别是论述了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大唐中兴颂》拓本,对其文本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
“简牍是深藏库房的文明密码,摩崖则是立体的文化宣言。”张京华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湖南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出土简牍(20万枚)与最多的摩崖石刻,这种“文物文字”的双重遗产,恰与世博会中国馆“中华书简”主题形成呼应。他指出,摩崖石刻依托山体的宏大形制,天然具备大众传播优势,是中华文明“书同文”传统的立体呈现。
来源:红网
作者:周敦颐研究院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