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永医科普丨天凉好个秋,脾胃却发愁?这份养胃指南请收好!
2025-08-28 16:47:25 字号:

永医科普丨天凉好个秋,脾胃却发愁?这份养胃指南请收好!

秋高气爽,桂花渐香,可永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科门诊的患者却悄悄多了:有人晨起喝杯凉水就腹泻,有人尝块月饼就腹胀反酸,还有人早晚吹阵秋风就胃痛不止。明明是宜人的季节,为啥脾胃反倒特别“娇气”?又该怎么护好它?今天就带大家一一解开疑惑。

一、为何秋季脾胃容易“闹情绪”?

1.温差“偷袭”,脾胃先受凉

初秋昼夜温差能超10℃,中午热得想穿短袖,早晚却要裹外套。脾胃最“怕冷”,腹部一旦受凉,胃肠平滑肌就会“抽筋”(痉挛),轻则腹胀、隐痛,重则腹泻——不少人早上频繁跑厕所,多半是前一晚睡觉没盖好肚子,让寒气钻了空子。

2.秋燥“偷水”,脾胃干得“转不动”

秋天空气像被“拧干”,会悄悄“抽走”脾胃里的津液。要知道,脾胃消化食物全靠消化液润滑,津液少了,食物在胃里“磨不碎、运不走”,没胃口、大便干结就找上门;就算不停喝水,也难缓解口干,这其实是脾胃“缺水”的信号。

3.贴秋膘“贴错”,脾胃被“累垮”

“贴秋膘”本是为了补营养、抗寒冬,可很多人一入秋就急着“猛补”:顿顿红烧肉、酱肘子,甚至一次吃两三只螃蟹。但秋冬季节脾胃消化力本就减弱,突然灌进大量油腻、寒凉的食物,直接让脾胃“超负荷”,轻则消化不良,重则引发胃痛、腹泻。

4.夏季“欠的债”,秋天找上门

夏天贪凉的习惯,早让脾胃“受了伤”:冰奶茶、凉拌菜、冰镇西瓜没断过,脾胃早被“冻得”没了力气。到了秋天,脾胃还没缓过劲,又要应对温差和干燥的双重考验,相当于“雪上加霜”,稍微受点刺激就容易“罢工”。

二、秋季脾胃调护四原则

1.吃:选“温软食”,躲开“寒与燥”

多吃小米粥、蒸山药、南瓜泥,煮得软烂些,吃下去胃里暖暖的,好消化;

想润燥吃梨、百合,别直接生吃——把梨去核蒸10分钟,或用百合煮糖水,温和不刺激脾胃;

避开冰饮、凉拌菜,还有刚出锅的热汤(超过60℃会烫伤胃黏膜);“贴秋膘”先从清蒸鱼、嫩豆腐开始,给脾胃适应时间,再慢慢加量。

2.暖:重点护腹部,别让冷风钻

早晚出门时,穿件薄马甲或带松紧腰的外套,把腰腹裹紧;晚上不管开不开空调,都在床头放条小薄毯,专门盖肚子——就算睡熟踢被子,也能护住脾胃不受凉。

3.养:别熬夜+慢散步,给脾胃“休养生息”

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睡眠时脾胃会进入“修复模式”,慢慢更新胃黏膜;

饭后别立马瘫在沙发上,30分钟后起身慢慢走10分钟,帮食物消化,减轻脾胃负担。

4.情绪:别焦虑,开心也是“养胃药”

中医说“思虑伤脾”,焦虑、生气时,很多人会觉得“没胃口”“胃里发紧”,这是因为不良情绪会打乱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平时可以多听听歌、和家人聊聊天,别让压力“连累”脾胃——心情舒畅了,脾胃才能好好工作。

三、出现这些情况,别硬扛,赶紧就医

如果出现持续胃痛、呕吐、腹泻超过2天,或大便带血、体重突然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

总结:秋季养脾胃,记住“温食、护腹、不贪补、少熬夜”10个字。把这些小事做好,脾胃就能舒舒服服,陪你好好享受秋天的美景与美食~

文/常茹

来源:红网

作者:常茹

编辑:王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