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永州设施渔业发展:兴、新、心!
2025-08-22 22:11:55 字号:

永州设施渔业发展:兴、新、心!

红网时刻新闻8月22日讯(通讯员 龚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设施渔业发展,充分发挥湘江源头“水质优良,毗邻两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优布局、扩产能、调结构,拓展绿色养殖新空间,以设施渔业厚积薄发之“跃”,谋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之“进”。

产业兴,筑牢发展根基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设施渔业是永州市近年兴起的水产养殖模式,主要特点是养殖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通过营造鱼类生长优良水体环境、应用科学精养技术、升级设施装备促进产业提升,实现养殖的稳产高产、提质增收。

“我们全力推进以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陆基圆桶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为重点的设施渔业建设,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设施渔业转变。”永州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坚持规划先行、政策保障,先后出台《永州市现代设施渔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永州市规范发展设施渔业指导意见》等文件,将设施渔业与现代农业同谋划、共部署、齐推进,全力以赴为设施渔业发展“保驾护航”。

511.png

用地是制约设施渔业发展的瓶颈,针对设施渔业用地指标少、选址困难的问题,全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养殖空间布局,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构建“一县一主”高效特色设施渔业示范带。农业农村、自然资源部门联合摸排核查,在符合用地、用水、环保等政策的条件下,编制了《永州市设施渔业选址摸底统计图(第一批)》,完成初步预选址53个地块。

科学精准的规划,有效解决了土地资源短缺、养殖用地和用水成本上升等问题。近年来,全市设施渔业投资项目和养殖规模呈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目前养殖主体达44家,养殖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其中投资超亿元的4家、养殖面积逾万平方米的7家。

技术新,点燃发展引擎

南来北往多地走访调研,一路“新”风扑面。

依托水质好、环境好的资源禀赋,永州突出技术创新,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鳗鱼特色水产养殖,全力打造渔业新质生产力。全市现有鳗鱼养殖企业6家,分布在零陵、东安、蓝山、宁远、道县5个县区,总投资超过6亿元。推广鳗鱼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发布《永州市鳗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要点》,聚焦标准化养殖、生态循环、饲料研发、智能化管理等技术环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鳗鱼产业“连点成片”。

512.png

513.png

东安县湖南闽航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鳗鱼养殖基地。

在位于东安县端桥铺镇黄土脑村的闽航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个个大型养殖棚错落有致,一口口养殖池整齐排开,密密麻麻的鳗鱼在池内抱团休憩。这是永州市设施渔业的一个新样板,采用智慧渔业大数据平台,对水温、溶氧量、鱼苗大小、水质等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并对鳗鱼生长和生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实现养殖环境预警、养殖生产全流程管理与追溯,具有科学环保、智能控防、优质高效等优势。该鳗鱼基地总投资1.6亿元,养殖面积4.7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并投产,实现年产量500吨、年产值5000万元。

514.png

东安县湖南泽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石蛙养殖基地。

石蛙是华南丘陵山区特有的名贵种类,生活在山溪水坑内或石洞岩隙中,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是近年来水产养殖业的后起之秀。走进东安县石期市镇五一村泽贝公司,一个设施齐全、高效循环的石蛙生态养殖基地展现在眼前。经过多年驯养技术攻关,从受精卵、蝌蚪、幼蛙发育为成蛙(种蛙)大约需要3年时间,突出科学精细化的管理,只投喂蚯蚓、黄粉虫、南瓜、青菜等天然饵料,公司成功打造集种蛙驯养、苗种繁育、幼成蛙喂养、饵料生产循环利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探索出一条石蛙变“金蛙”的致富新路。技术负责人彭宇介绍,投资0.6亿元的基地预计年产种蛙10万斤、蝌蚪200万尾、幼蛙50万只,实现产值3000万元。

创新引领,向“绿”而行。泽贝公司以科技力量赋能传统农业,探索形成“综合利用、循环农业、良种繁育、饵料培育、生态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运营”的生态循环模式,是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典范。

515.png

道县湖南稻洲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稻螺综合种养基地。

永州人吃螺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14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和被专家推断为食物的残余去尾的田螺壳,证实了远古时期这里已经存在稻作农业活动,也让远古和当下有了舌尖上的共鸣。

湖南稻洲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掘稻螺文化的深刻内涵,在道县寿雁镇芽洞村流转土地1000亩,实施稻螺综合种养。走进稻螺基地,田垄间稻浪轻摇,水中螺蛳自在生长,一幅“稻护螺、螺肥稻”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基地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精准调控水质,以菜粕、豆粕、稻草为主料,科学配比并适量添加EM菌,既保证螺蛳获得充足的蛋白质,其排泄物形成天然有机肥,又反哺水稻生长,巧妙实现生态循环。这种稻螺综合种养模式有效兼顾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双重目标,同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了众多务工岗位,基地首批种养项目预计年产稻谷480余吨、螺蛳260余吨、年产值400万元,带动村民每亩增收1000余元。

有信心,擘画发展蓝图

“兴”“新”汇聚交融、勇立潮头,展现的是强劲的信心。

2025年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提出“扶持鳗鱼养殖等设施渔业做大做强”,描绘了永州设施渔业发展的“施工图”,年底预计全市设施渔业养殖主体超过46家、产量增幅突破30%。鳗鱼、石蛙、稻螺等设施渔业重点项目接连落地,今年新投产4个、在建10个、扩建1个、待建1个,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亮点纷呈,为渔业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谈及鳗鱼产业发展,湖南闽舜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建清满怀信心。“身处颠覆式创新时代,我们只有主动识变、积极应变、创新求变,方能百战不殆。”公司投资1.2亿元的蓝山鳗鱼养殖基地二期项目已经动工,预计年产能1000余吨,年产值约5500万元,力争打造属于蓝山人民的特色鳗鱼品牌,将鳗鱼端上“世界餐桌”,带动全县乃至全省鳗鱼产业出口创汇、增收致富。

展望未来,永州将乘势而上,聚力推动设施渔业从“点状分布”到“链式崛起”的跨越式发展,着力构建集鱼苗繁育、渔业养殖、产品加工、销售运输、农旅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化设施渔业全产业链条,持续发展高标准生态健康养殖,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和良好水域生态环境的追求,擦亮永州设施渔业新名片,谱写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龚翔

编辑:陈小婷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