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骨质疏松,很多人会下意识联想到老年人。但事实上,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的“专属疾病”,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也面临着骨骼健康的威胁。
一、青年女性:过度减肥与激素波动的双重风险
1.很多年轻女性为追求纤瘦体型,采取极端节食的减肥方式,长期摄入的钙、蛋白质等营养不足,影响骨量积累。
2.过度减肥导致体脂率过低,影响雌激素分泌,加速骨量流失。部分女性长期饮用过量咖啡或碳酸饮料,其中的咖啡因和磷酸会影响钙的吸收与留存,进一步加剧骨量流失。
3.过度防晒,几乎不接触阳光,导致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吸收。
4.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导致内分泌紊乱,加剧骨骼代谢失衡。
二、久坐族:运动不足让骨骼“失用性萎缩”
1.长期久坐使骨骼缺乏负荷刺激,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相对活跃,导致骨量流失。
2.伴随不良姿势,导致骨骼受力不均,局部骨密度下降。
3.饮食不规律,偏爱高盐、高糖食物,增加钙的排泄,削弱骨骼健康。
三、慢性病患者:疾病与药物的潜在威胁
1.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慢性炎症,加速破骨细胞活性,导致骨量流失。
2.糖尿病影响骨骼新陈代谢,降低骨密度。
3.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抗癫痫药物等,干扰钙磷代谢,影响骨骼健康。
四、特殊生理时期人群:骨骼面临“额外考验”
1.孕期和哺乳期女性钙需求大增,摄入不足会导致母体骨量暂时下降,产后未及时补充易埋下隐患。
2.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骤降,骨量流失加快,不注重保养易提前出现骨质疏松。
3.青春期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会导致“骨峰值”偏低,为日后骨质疏松埋下伏笔。青少年若存在熬夜、吸烟等不良习惯,还会干扰骨骼生长激素分泌,影响骨峰值的正常形成。
骨质疏松的预防应贯穿一生,均衡饮食需保证每日钙与蛋白质摄入,如牛奶、豆制品等;适度运动可选择快走、跳绳等负重运动,增强骨密度;充足日照建议每天10-15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高危人群更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守护骨骼健康。
文/李秋艳
来源:红网
作者:李秋艳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