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5日讯(通讯员 王艺 张健)永州市零陵区柳子街的青石板路上,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欧阳智超正带着学生志愿者为老街商户整理消防器材,这是他们一个月当中志愿服务的收尾工作。从月初的“古街文化保护宣讲”到月中的“健康知识小课堂”,欧阳智超和学生们的身影遍布老街的每个角落。这是他参与柳子街志愿服务的第24个年头,也是该校师生在这条古街续写爱心接力的第38个春秋。从青涩学子到带队老师,欧阳智超用青春守护着这份跨越数代人的温暖约定,让志愿服务精神在湘南古街生生不息。
从豆浆香到志愿旗
2001年,还是大学生的欧阳智超第一次走进柳子街,就被这里的空巢老人牵动心弦。受老师们“扎根基层”的教诲影响,他在毕业时放弃大城市机会,毅然留校接过志愿接力棒。“豆浆爷爷总把热豆浆塞给我们,剁椒爷爷嘴上厉害,却会偷偷给我们留家乡菜。”这些温暖记忆,让他从志愿者变成了志愿精神的传承者。
如今,在周末或节庆日,他总会准时出现在老街。春天带新茶,夏天送凉扇,秋天备月饼,冬天揣暖宝,这份“季节关怀清单”已坚持了二十年。在他的带动下,这支始于1987年的志愿队伍累计有2万余名师生参与,开展活动2000余次,“柳子街社区爱心接力”项目更获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称号。2024年获得省级“优秀阅读推广人”的他常说:“志愿服务和读书一样,都能让人心灵富足。”
用文化编织温暖
“除了生活帮扶,心理慰藉更重要。”欧阳智超常这样告诫学生。2025年端午,他带领学生在老街开展“粽香沁端午”活动,青绿粽叶翻飞间,82岁的李爷爷看着舞狮表演拍手喝彩:“孩子们就像亲孙辈一样贴心!”志愿者们不仅送上热粽子,更帮老人整理院落,让传统节日暖意融融。
87岁的余奶奶因丈夫去世患上中风,长期情绪低落。欧阳智超带领志愿者每周陪老人谈心,整理泛黄的旧照片,慢慢帮她走出阴霾。现在余奶奶逢人就说:“欧阳老师带孩子们和我说的话,比药还管用。”针对老街老人数字困境,他创新推出“银龄数字课堂”,采用“一对一”教学教会视频通话、线上挂号,更增设防诈专题,50余名老人获得“数字达人”证书。失明多年的老人,如今能通过语音助手听新闻、唱戏,他总说:“这些孩子让我摸到了新时代的样子。”
种子式的传承
“从老师手中接过队旗时,我感到无比骄傲。”汉文2104班学生徐佳仪的话道出许多志愿者的心声。在欧阳智超指导下,这支队伍已发展出20余项特色项目:法学专业学生开展“学雷锋・普法行”活动,用通俗语言讲解消费维权知识;秘书专业学生为老人修复老照片,用特效软件帮他们“重返青春”;师范生则记录老人故事,编撰成《柳子街往事》回忆录。
他的教育智慧还延伸到乡村。2024年世界读书日,他带领学生为零陵区凼底乡中心小学送书,开展“山区里的书香”活动。暑期“三下乡”时,宋词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团队获评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这种传承在校园生生不息,欧阳智超培养的志愿者中,已有30余名校友毕业后继续投身基层志愿服务。
三十八年爱心接力,二十载师者坚守。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如此之久,欧阳智超望着学生们给老人包饺子的忙碌身影说:“看到老人的笑容,看到学生的成长,就知道这件事值得做到五十年、一百年。”氤氲的热气中,柳子街的青石板路映出两代人的身影,那是教育者用行动书写的答案:最动人的传承,是让温暖成为习惯。
来源:红网
作者:王艺 张健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