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永医科普丨天旋地转,原来是“耳石”在作怪——揭秘良性阵发性眩晕
2025-03-24 19:41:16 字号:

永医科普丨天旋地转,原来是“耳石”在作怪——揭秘良性阵发性眩晕

您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起床、翻身或低头时突然“天旋地转”,甚至恶心呕吐,但静躺片刻后症状又迅速消失?这可能是内耳中的“耳石”在作怪!近年来,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耳石症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本文结合最新医学研究,为你揭开这一常见眩晕疾病的奥秘。

耳石症:内耳里的“小石头”引发的眩晕风暴。

耳石症的本质是内耳前庭系统中的碳酸钙结晶(即耳石)脱落后,误入半规管并随体位改变滚动,刺激平衡感受器,引发短暂但剧烈的眩晕。

图片2.jpg


其典型症状包括:

1.体位性眩晕:仅在头位变化(如躺下、翻身、抬头)时出现,持续数秒至1分钟。

2.伴随症状:恶心、呕吐、眼球震颤(患者自身不易察觉)。

3.无听力损伤:与突发性耳聋及梅尼埃病等不同,耳石症通常不伴随耳鸣或听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耳石症虽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但反复发作可能引发焦虑、平衡障碍,甚至跌倒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

耳石为何会脱落?诱因需警惕!

耳石脱落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以下因素被证实与其密切相关:

1.生活习惯:长期熬夜、低头玩手机、伏案工作或剧烈运动(如过山车、蹦极)。

2.生理变化:中老年女性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钙代谢异常,或骨质疏松。

3.疾病影响:突发性耳聋、内耳炎症、头部外伤等。

4.精神压力:焦虑、睡眠不足导致内耳小动脉痉挛,增加耳石脱落风险。

快速诊断与治疗:手法复位的“神奇疗效”

1.诊断方法:体位试验:通过Dix-Hallpike试验或滚转试验诱发特征性眼震,结合症状即可初步确诊。排除其他疾病:需与脑卒中、颈椎病等中枢性眩晕区分,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2.核心治疗:手法复位:医生通过调整患者头部位置,将脱落的耳石“归位”,90%以上患者1-2次即可缓解。

辅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可用于颈椎疾病或无法配合手法的患者。

3.复位后护理:静坐30分钟防跌倒,避免剧烈运动,补充钙和维生素D以降低复发风险。

预防耳石症:从生活细节入手

1.避免长时间低头:减少使用手机的“低头族”姿势。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缓解压力。

3.适度运动:避免头部剧烈晃动,如快速转头或跳跃。

4.定期体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维护内耳微循环。

耳石症虽可自愈,但误诊率高达30%-50%,常被误认为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等。若眩晕反复发作,应尽早就诊耳鼻咽喉专科门诊,避免延误治疗。 耳石症是“小毛病”却带来“大困扰”,科学认知与及时干预是关键。调整生活方式,关注耳部健康,让“天旋地转”不再成为生活的绊脚石!

文/黄雪

来源:红网

作者:黄雪

编辑:王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