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理论丨以“宇下之察”破治理之难 用“草野之思”聚奋进之力
2025-05-12 17:31:00 字号:

理论丨以“宇下之察”破治理之难 用“草野之思”聚奋进之力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语出汉代王充《论衡》,其意蕴深邃,直指治国理政的本质规律。身处檐下才能体察房屋是否漏雨;深入草野才能洞悉政令得失如何。这一古训穿越千年,至今仍为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夯实执政根基提供了深刻启示。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应当深植“宇下”之责、常怀“草野”之思,以理论清醒引领行动自觉,以躬身实践诠释为民初心。

以“宇下之察”锤炼政治自觉,深植“人民至上”的执政根基。“宇下之察”的本质是直面问题的勇气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既体现于对“国之大者”的深刻把握,更需落脚于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敏锐感知。若脱离基层、远离群众,政策制定难免沦为“纸上蓝图”与“空中楼阁”,执行过程易生“温差”“偏差”。应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在家长里短中倾听民声,在矛盾调解中汲取智慧,让政策制定“接地气”、落实过程“有温度”。这种“向下扎根”的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更是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一根本立场的坚守。

以“草野之思”涵养治理智慧,厚植“兼听则明”的决策逻辑。“草野之思”强调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治理视野。古人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新时代的治理智慧,既需“致广大”的全局谋划,更需“尽精微”的细节把控。党员干部若仅凭“汇报材料”决策,难免陷入“信息茧房”;应以“小学生”姿态向群众请教,才能打破“盲区”、破解“本领恐慌”。从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精准施策,到乡村振兴“因地制宜”的系统布局,无不印证群众的“表情包”是工作的“风向标”,群众的“逆耳之言”是改革的“指南针”。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闭环思维,既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传承,也是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以“知行合一”淬炼担当精神,筑牢“久久为功”的执政品格。“知”与“行”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要义。王阳明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既需“知”的理论清醒,更需“行”的坚韧不拔。从“宇下之察”到“草野之思”,体现的不仅是工作方法的转变,更是执政思维的跃升。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娄山关”“腊子口”,既要善于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掌握“破题之钥”,也要在直面基层治理中的“硬骨头”时磨砺自身本领。应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把“有字之书”的政策理论转化为“无字之书”的群众工作艺术,才能让知识的厚度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践锐度,让理论的深度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温度。

(作者:江华瑶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王俊彦)

来源:红网

作者:王俊彦

编辑:王杨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