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16日讯(通讯员 刘斌 向薛峰 周忠夏)在湖南祁阳的阡陌纵横间,一片片藤蔓交错的瓜蒌田正悄然改写乡村经济的基因图谱。
何淋珺是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学院大三在读学生,同时还是湖南泽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祁阳市骏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他带领团队获自主核心商标6项、创下湘南地区最大瓜蒌种植基地4750亩、培训农户700余人,以每亩300斤的丰收战绩,带领乡亲们打响了新时代的“产业突围战”,让瓜蒌籽的脆响化作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
祁阳的山道上,何淋珺的迷彩胶鞋丈量过2600公里调研路。这个曾在部队获得“四有优秀士兵”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在经过263个昼夜调研、30余次产区走访后,敏锐锁定瓜蒌产业——一株作物兼具药食同源特性,籽、皮、根皆可入市,亩收益超传统作物3倍以上。但现实如同遭遇战:种苗存活率不足80%、农户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产业链条支离破碎。
何淋珺认为,科技是破解小农经济困局的核心装备。面对种苗存活率不足80%、技术体系空白等“碉堡”,他选择与徽岳记公司合作,引入“湘蒌20号”高抗性品种,将存活率提升至96%、亩产达300斤。并打造出“种苗—种植—加工”产业链闭环,建立了湘南首个瓜蒌苗圃基地。
在何淋珺的战术手册里,现代农业是海陆空协同作战。地面部队是标准化种植体系:与农科院联合开发的智能监测系统,让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数字化,如同给每株作物装上“单兵通讯器”。空中支援来自云端大数据,当其他农户还在看天吃饭时,他的田间早已开启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监视。
他带领团队设计出“三阶护航”机制:前期赊销种苗降低农户风险,打消农户缺少初始资金的顾虑;中期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定期请专家带去技术讲座和培训,标准化生产确保品质;后期通过药企订单、文旅体验实现溢价,产品远销云贵川,形成对传统农业的价值链重构。
在饶滩村脱贫户张新元的账本里,15亩瓜蒌田让家庭年收入从2万元跃至10万元。这背后是何淋珺的带富战术“三步走”:先让脱贫户成为示范户,再以“一带百”形成产业集群,最终通过分厂复制实现区域联动,这种战略让700余名农户蜕变为产业工人。
夜色中,他捐赠的50盏太阳能路灯如同永不熄灭的岗哨,照亮着共富之路。回忆起初建工厂的来时路,他说:“建设初期,是村民让出自家房间我们才得以过夜,当时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他创建的该公司2024年度获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100万元,2024年年产瓜蒌50万斤,企业营收突破500万元。
如今,何淋珺正谋划打造旅游观光工厂,誓要让瓜蒌产业在2028年突破千万营收。
来源:红网
作者:刘斌 向薛峰 周忠夏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