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将稻谷装袋排队交货。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3日讯(通讯员 何珣 郑时仁)近日,新田县三井镇的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金黄的稻谷刚从田间收割完毕,几辆印有当地稻谷加工企业标识的货车便准时驶入,企业工作人员现场搭起临时收购点,称重、验质、结算一气呵成,粮农们握着刚到手的售粮款,脸上满是笑容。这一高效的收购场景,源于年初三井镇政府搭建的“企业+粮农”订单农业合作桥梁。
作为新田县的粮农大镇,三井镇常年种植稻谷面积超万亩,粮农占全镇农户总数的70%以上。以往,粮农们常面临“收割后找销路难、议价没底气”的难题,部分年份还因市场波动导致收益不稳定。今年年初,三井镇政府聚焦粮农急难愁盼,主动对接县内多家稻谷加工龙头企业,深入调研企业原料需求与粮农种植诉求后,牵头组织双方开展合作洽谈。
经过镇政府多轮协调,当地重点稻谷加工企业与全镇200余户种粮大户、散户签订了稻谷购销合同。合同中明确约定了收购品种、质量标准及保底价,既为企业锁定了优质原料来源,也给粮农吃下了“定心丸”。“往年收完稻子,我得骑着三轮车拉去县城卖,不仅费时费力,遇到收购商压价还没办法。今年签了合同,企业直接到田边收,价格还比去年高了一毛多一斤!”三井镇七贤山村郑际良算了一笔账,他今天收割的4亩稻田收获的5000斤稻谷,当天就完成收购,到手收入比去年多了500多元。
“订单农业让我们和粮农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参与收购的新田县某稻谷加工企业负责人介绍,以往企业采购稻谷需四处找货源,质量参差不齐;如今通过镇政府牵线,提前与粮农约定种植标准,收割后直接上门收购,既节省了采购成本,也能保证稻谷品质稳定。当天,该企业在三井镇共收购稻谷5万公斤,后续将根据收割进度持续上门收购,预计今年全镇订单稻谷收购总量将突破50万公斤。
三井镇晚稻生产示范区。
三井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镇种植晚稻14340亩,后续将继续优化订单农业服务,一方面跟踪企业履约情况,保障粮农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收集粮农种植反馈,协助企业调整收购方案,推动订单农业模式常态化、规范化,让更多粮农在粮食生产中稳增收、得实惠,为当地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筑牢基础。
近年来,新田县立足“绿色环保、天然富硒”资源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坚持“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粮模式,强化资源要素整合,推进水稻生产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生产出的富硒大米销往全国各地。“订单农业”模式已经成为连接种植户与企业的纽带,不仅让新田传统农业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也保障了大米的供货量和品质,助推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实现逐年递增。
来源:红网
作者:何珣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