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4日讯(通讯员 廖群峰)从致力于山乡教师培养,曾被教育部誉为“师范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连续三次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的单一师范院校,到如今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综合性院校,湖南科技学院始终扎根潇湘、服务地方,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全面落实“推进专利成果转化运用,带动更多大学生创新创业”要求,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时代产教融合发展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积极服务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做精师范教育,传承弘扬优良传统
学校在前期师范教育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新师范”建设,与永州市以及湖南省其他市县合作,不断加强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现有9个师范专业,其中英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等5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体育教育等7个专业被教育部纳入第一批免试认定中学教师资格改革范围。9个师范专业中拥有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15-2024年,在湖南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42项,其中一等奖11项,获奖率远超全省平均水平。近十年来,先后培养了9600余名师范毕业生,涌现出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一大批毕业生已成长为永州市教育一线的骨干力量,为永州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锚定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湖南省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优化实施方案》,紧紧围绕湖南省“4×4”和永州市“3×2”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特别是聚焦永州市着力发展的食品加工、轻工、现代农业、生物医药4个主导产业,立足学校实际加大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调整成立智能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积极筹建潇湘科创院(含稀土产业研究院、锂锰矿产业研究院、智慧农业产业研究院),撤销和停招了统计学等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就业率持续偏低的专业,积极布局智慧农业、低空技术与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等专业,到2027年底,学校预计调整优化专业32个,调整率超过60%,招生专业数量控制在40个以内,建成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优势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深化改革创新,答好两道融合命题
学校贯彻落实“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要求,聚力答好“两道融合”命题。联合湖南大学、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砖石质文物智慧化保护利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打造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产学研用创新综合体,开发摩崖石刻三维模型重构与智能雕刻集成技术,实现对历代名碑名刻的原貌、原状和原味复现,承担国家文化传承“专精特新”项目《永州市柳子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技术监管等工作,为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化提供技术支撑。成立了湖南省周敦颐理学文化研究会、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柳宗元研究所、女书与瑶文化研究所等平台,深入开掘地方文化,出版了《虞舜大典》等一批区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助力永州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参与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壬寅年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等系列活动。
聚焦专创融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行动部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建成3层楼、375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构建“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建立三级创新创业基金支撑体系,引导大学生面向湖南特别是永州市场需要开展创业实践。学校现有“国家家众创空间”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20余个,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6项、铜奖15项,涌现出团中央“大学生创业英雄”李国琛、“乡村振兴创新奖”全国十强徐晨翔等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2024届毕业生谭显斌在永州江永县创建湘什槿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湖南湘什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螺丝椒、丝瓜、香柚等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种植与品牌运营,助力乡村振兴。2015届毕业生“郴州市向上向善好青年”“湖南省基层就业卓越奖”返乡创业女大学生江小梦参加了全省大学生创业代表座谈会,2025届毕业生龙俊和参加了全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调研座谈会并作为3名学生代表之一进行了汇报发言。
来源:红网
作者:廖群峰
编辑:王杨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